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逐步开始对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义务交售制为农产品采购制以及大规模开垦荒地并种植玉米作物。这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批准了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提出要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明当时苏共
A.试图改变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B.致力消除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C.在新形势下持续调整工作重心D.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突破
3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反对个人崇拜,但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个人崇拜,这说明
A.他们的改革毫无成效B.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D.高度集权的思想根深蒂固
4 . 1960年初,苏联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坚持了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C.苏联成为工业强国D.苏共“二十大”召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2年9月,《真理报》刊登了经济学家利别尔曼《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奖励企业,引发了苏联国内围绕着企业如何取得更大经济成果进行讨论,并且深入到企业如何运用物质利益激励工作人员的讨论中,这被称为“利别尔曼大讨论”。这场讨论
A.倡导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利于市场成分在体制内的运用
C.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助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对农产品采取低价收购的政策,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斯大林之后,苏联历任领导人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整个苏联时期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物价始终保持在低廉的水平。这一现象
A.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B.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
C.导致了苏联改革失败D.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2021-05-28更新 | 842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北城衡安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B.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相适应
C.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D.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
2021-05-08更新 | 349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9年,苏共通过的发展规划规定:1959—1963年国营农场的农产品成本应降低2.1%,但实际上却提高了24%、严重缺粮和缺饲料,导敛大量牲畜被屠宰,结果使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这说明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B.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已被削弱
C.经济改革重点尚未转向农业D.地方经济自主权并未得到扩大
9 . 1957年1月28日,赫鲁晓夫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完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建议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赫鲁晓夫的这一提案
A.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B.试图去改变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加剧了美苏两国军事政治对峙
10 . 赫鲁晓夫一直有着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赶超美国的愿望。但现实是,苏联差的还很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一一玉米。随之,全国各地大种特种玉米,但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表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A.带有不切实际的冒进思想B.克服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C.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D.改变了工业结构失衡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