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1990年,苏联学者波罗霍夫斯基指出: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存在道路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很多工厂,但却从来不去关注工厂的运转情况。苏联国营企业规定,企业的活动一切为了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见,当时苏联(       
A.传统产业升级动力不足B.存在经济运转不灵的问题
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D.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022-08-10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B.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
4 . 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估计,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十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苏联也处于落后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苏联
A.科技发展受到冷战制约
B.经济体制决定了技术革新
C.“新经济体制”收效甚微
D.科技进步依赖重工业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表反映了苏联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趋势(%),据此可知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7.8% 5.7%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6.8% 4.5% 3.3% 3.1%    -3%
A.苏联历次改革均无成效B.增长率为负数是因为改革重心在政治领域
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最稳健D.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源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 .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7 . 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中的“他”应是( )
A.斯大林B.戈尔巴乔夫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
2019-01-30更新 | 442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北栾城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8 . 下列苏联领导人按执政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C.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2020-09-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这反映出苏联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B.政府对经济建设不够重视
C.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D.国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10 . 问答题

材料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50—8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列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何在?9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初,也进入了“关键期”,但中国及时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有何表现?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