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夷夏之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农耕经济所哺育的先进的农业文明,同周边民族的游牧经济及其游牧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时的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华夏诸国不得不增强团结,共同对付四周夷狄。孔子明确表示内诸夏而外夷狄,认为当时中原的些国家能够以礼乐制度治理社会,文明程度高,是诸夏;而周边各族各国则没有礼乐制度,是夷狄。孔子认为,夷狄可以被化,夷狄可以进为华夏;华夏僭乱,亦可以退为夷狄。孟子强调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材料二作为一种世界秩序主张,天下观首先是一个制度世界,它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特征群体、不同层次的群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秩序;其次,它主张在”“”“天下建立渐次演进的良性秩序;最后,它重视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天下秩序。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体系的转型到现代性的危机,一系列治理难题推动了天下观这一古老理念的复苏与重新解释。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希望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为全世界人类的普遍利益作贡献。

——摘编自耿鹏涛《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夷夏之辨"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践行“天下观"以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
2021-11-19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如果说国家的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私法本质上只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且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在今天这个大工业和铁路的时代,人们可以把旧的封建法权形式的很大一部分保存下来,并且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法律名词加上资产阶级的解释;人们也可以将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以及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奖约、债务等)所作出的无比明确的规定作为基础,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创造像法兰西法典(《法国民法典》)这样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摘编自【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二   “长臂管辖”原是美国的一个司法概念,主要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义上来说,“长臂管辖”是指美国将国内法规的触角延伸到境外,管辖境外实体的做法。对于美国而言,其实施“长臂管辖”的“权力”并非来自联合国或国际法授权。19937月底,美国以“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原料”为借口,对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分公司的集装箱货轮“银河号”进行登船检查。然而,检查没有取得任何结果,“银河号”货轮却被迫中断正常航运一个多月。

20178月,美国贸易代表依据其国内法启动了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有法学专家指出:调查本身“不存在违反国际法的问题”,但基于调查的单边制裁措施却违反了其在WTO框架协定内的义务,也违反了一般国际法。

——摘编自王震《对新形势下美国对华“长臂管辖”政策的再认识》


(1)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私法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及历史意义,
(2)分析美国“长臂管辖”政策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述这一政策。
2022·湖南·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王香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逻辑》等

材料二   在疫情影响下,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战略性产业,美日欧等西方主要经济体加快以维护“经济安全”为名升级投资贸易保护政策。除加码贸易战外,美国将实施更具保护主义的投资政策……并利用金融和科技优势对一些国家进行打压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经济体抓住经济全球化历史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发达经济体普遍受疫情影响陷入深度衰退,疫情后的经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至衰退前的增长水平,而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仍然看好,未来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同时,随着中美两国战略竞争加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面临的潜在挑战不容低估。

——摘编自张晓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经济全球化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疫情全球蔓延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
2022-05-15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
4 .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重要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罗马时代留下的城市之外,西欧中世纪绝大多数城市是11世纪贸易再次兴起的产物。其中占领先地位的是威尼斯、比萨等意大利市镇。这些市镇的商人们迅速地和拜占庭帝国,亚洲的巴格达,以及北非开罗等强大的城市建于立起繁盛的商业。商人们带回来的产品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日耳曼、法国和英国引起了人们大量的需求。其结果定开辟了许多新的市场。城市和市镇迅速发展,以致于到了14世纪,有些地区的一半人口从农业转到商业和工业。

——据(美)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经济和文化间的频繁交流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不同方面,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完全重塑了城市。全球化改变了城市的传统定位,城市从面对国内经济和当地经济转而面对全球经济。

——(美)安东尼.奥罗姆《城市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概括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推动中国城市融入全球化的战略步骤,并谈谈中国城市融入全球化的意义。
2021-07-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先后形成了三大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大西洋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意大利原为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但其过度依赖转运贸易,经济结构不合理,16世纪以后,其领先优势逐渐缩小。殖民运动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大西洋贸易区最具活力的国家,两国经济地位显著上升。但真正给意大利带来挑战的是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即英国和独立后的荷兰等国,尤其是英国。

——摘编自宁凡《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近代欧洲经济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地理上的邻近性是许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的优势条件,贸易距离的缩减带来了时间和成本的下降。政治上,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平与发展。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亮点是东南亚国家寐盟,这一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的差异,使其区域凝聚力不高,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在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未过多涉及到成员国的内政,对成员国主权或政府权力让渡的要求几近为零。在欧洲,欧盟要以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一体化,最终实现欧洲的联合。截至2004年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至少一个区域贸易协定。近年来,随着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受挫,区域一体化空前活跃。

——摘编自朱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后欧洲三大贸易区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共同因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