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移特—霍利关税法》,将总体税率从之前的约15%提升到近20%,最高关税比率接近60%,成为历史上最高关税。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报复性提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进口管制加强,贸易战日益激烈。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美国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确认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开展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

——摘编自陈人江《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几个事实》

材料二   1979年中美建交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981-1983年中美贸易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上个世纪90年代后,美国当局又把中美相互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与所谓中国"人权问题"挂钩。中国入世以后,中美贸易摩擦频次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商品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日益依赖,双方的经贸交往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美国来说并非至关重要。19851991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4.28亿美元增加到127亿美元,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逆差的47%。特朗普就任后,把中国作为践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焦点国家,发动了史上国家间最大规模的双边"贸易战",为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摘编自卢荣忠、孙忠《中美贸易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并分析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中美贸易战。
2021-06-2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摘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创伤。在恢复本国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维持各国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其二是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三是在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扭转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摘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称,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特朗普在白宫签字前对媒体说,涉及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商务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均就此回应称,中方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惧怕贸易战,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希望美方悬崖勒马、慎重决策,不要把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拖入险境。

——《(21世纪经济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贸易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指出特朗普相关政策的实质,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特朗普相关政策的认识。
2020-08-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4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艾奇逊对于英国的态度很不满意。他在1月23日时国务院高级官员们说,他考虑美英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会不会距离太大.大家都认为他该与英国大使弗兰克斯谈谈,实际上,弗兰克斯本人在两天前就在给贝文的电报里讲到,杜鲁门当局正受到舆论和国会的强大压力,逼它宣布中国为侵略者,它本身具有同感也无法阻止或推迟这一行动,因为它怕被指责为对共产党不够强硬。大使说如果联合国不把中国打成侵略者,美国公众就会对联合国失去信心,这样就将影响英国跟亚洲,特别是跟印度的关系。
联合国大会在2月1日通过决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打成“侵略者”。第二天,艾奇逊向那个内阁报告大功告成。南斯拉夫总统对来访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帕金斯说,就他对苏联人心理的了解,他不认为苏联会做出任何要被世界舆论指责为侵略者的事。
——摘编自华庆韶《从雅尔塔到板门店》
材料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的作者入江昭认为:“如果21世纪会是一个和平的世纪,那么它不仅是由国家间的均势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或足山思想技术层面上的全球化带来的,而由通过超越国境的个人或集团的网络结构带来的可能性会更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宣布新中国为“侵略者”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视角分析21世纪人类和平的可能性。
2016-12-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