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元(16351704)是中国古代比较重视体育的教育家。他猛烈批判程朱理学束缚下的传统教育,认为理学是“主静”的教育,损害人体健康,使活泼的红面少年变成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博学多闻、掌握治国理财真实本领的同时,还要有健壮的身体。他认为“射、御”教育是对学生形体的锻炼,将其作为必修课。颜元深挖体育教育的价值,提出体育教育可以“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神智”。难能可贵的是,颜元把强身与强国联系起来,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但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

—摘编自何叙《颜元的体育教育思想》等

材料二   面对社会败坏,卢梭希望朝人类原初时期,以自然状态为标准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为此他选择设定乡村作为儿童成长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他将“身体—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儿童身体锻炼,主张遵循儿童自然天赋和自然意志训练官能。站在社会意义视角,卢梭认为体育教育要磨炼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过剩体力带来的妄动,抵御欲念的无限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类在“生理”与“道德”上的孤独,成为身心健全的人。这对于西方近代体育、体育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永金、陆小聪《扭曲的身体与自然的体育—卢梭体育教育观的整体面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者体育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社会影响呈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2022-10-3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制度下,面向下层民众的法国初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会经营的一项“慈善”事业。启蒙思想家倡导建立公共教育部门,世俗化国民教育,将初等教育由教会事务转变为国家事务。1793年,国民教师成为了小学教员的专用名词。共和政府要求他们除日常的教学外,还要在星期日举办公共讲座,向公民普及道德规范与原则、国家法规等知识。国民教师“给予儿童第二次生命,即公民生命”,他们被誉为“共和先锋”。第二共和国初期,国民教师扮演了共和派助选人甚至候选人的角色。1914年,一些国民教师投笔从戎。据统计,有35817位国民教师应征入伍,其中8118人为国捐躯。

——摘编自曾晓阳、刘文立《论法兰西共和国国民教师的政治职能》

材料二   澳门回归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和《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等规划性文件指引下,澳门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国情教育活动。

校内教学活动仪礼学费课外体验活动(由特区政府和相关社团组织)
小学品德与公民、语文、历史、地理等为必修课程;使用澳门与人教社作编写之教材;有本地老师也有来交流的内地老师学唱国歌,组织“澳门学界升旗队”等特区政府实行15年免费教育,另给中生发放免费教育津贴津、学费津贴、书籍津贴等补助京澳小学生交流营等
初一小飞鹰爱国爱澳教育营等
初二国防夏令营等
高中参加京港澳学生交流夏令营、“千人计划——走进内地”活动等

——摘编自胡荣荣《回归以来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发展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国民教师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澳门回归以来中小学国情教育的经验,并指出其意义。
2022-03-1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专家联测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革命逐步将人从自然的物质约束与神的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新的历史观随之登上舞台。新的历史观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对普遍规律的追求、历史哲学之父维柯(1668~1744年)的《新科学》,是要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的科学,希望在“民族世界”这个主题上,做到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自然世界”所取得的成就。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孔多塞(1743~1794年)提出,道德科学应当具有同实验科学一样的确定性。二是对普遍价值的追求。正是得益于科学理性现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普遍人性的探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由此形成了新价值观或者说道德观,即卢梭、伏尔泰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历史规律信念、新道德观念与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增长一道,孕育出影响深选的历史进步观。在黑格尔那里,历史是人类精神自由的展开,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三个阶段。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外在体现。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摆脱奴役,逐步走向解放的过程。黑格尔强化了国家主义意识,马克思推动了世界主义理想。这些观念激励着人们为理想而奋斗,进而转化成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张文涛《西方历史观念的未来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新的历史观”提取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1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每个人生来就享有与他人同等的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在内的一系列自然权利,这些权利乃是由自然法加以昭示并予以保护的,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权予以损害和剥夺。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厂……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凡是脱离自然状态而联合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人们,必须被认为他们把联合成共同体这一目的所必需的一切权力都交给这个共同体的大多数,除非他们明白地议定交给大于大多数的任何人数。因此,开始组织并实际组成任何政治社会的,不过是一些能够服从大多数而进行结合并组成这种社会的自由人的同意。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创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

——摘编自洛克《政府论》(成文于1689年到1690年)


(1)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简述洛克的民主理论所产生的影响。
2021-08-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最初主要发生在南方的拉丁语世界,其主要目标是坦坦荡荡地解放个人欲望和享受现实人生。具有一定艺术和文化趣味的城邦贵族,如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等人,他们网罗文人、艺术家为自己书写各种生活故事、装饰宫殿、绘饰教堂等。出现了薄伽丘、达·芬奇等进步知识分子的文学艺术作品,出现了马基雅维利、伽利略等思想家与科学家。北方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发生在宗教领域,主要是日耳曼语世界,思想家们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一些宗教僧侣成为人文主义者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如马丁路德、加尔文等。

——摘编自刘建军《关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思考》

材料二20世纪初,国人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关注民族文化的现实命运,除强调“保存国粹”“研求国学”“陶铸国魂”外,还径直提出“古学复兴”的口号,探求中国文化复兴之路。邓实发表于《国粹学报》上的《古学复兴论》一文,全面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学复兴”的必然性与具体途径。刘师培也说:“欧民振兴之基,肇于古学复兴之世;倭人革新之端,启于尊王攘夷之论。此非拘于则古称昔先生之说也,盖国政浩繁,惟睹往轨者斯知往来,辄非鉴于成宽,明其利弊之所在,无由试改革之端。”

——摘编自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欧洲南方与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古学复兴”思想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重视文化民族主义的意义。
2022-06-03更新 | 30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加尔文的“预定论”是16世纪初法国的产物,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进入欧洲的先进行列。“唯信称义”是16世纪初德意志的产物,与“预定论”任务有所不同,路德的“唯信称义”的主要任务是依靠世俗封建诸侯的武装驱逐罗马教廷于国之外,获取真正的民族独立,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资产阶级当时的主要任务则是批判世俗的封建制度及为它服务的天主教理论,从而为资产阶级的成长开辟道路。“唯信称义”的重点是突出信仰,中心是解决人们如何从罪的折磨和罗马教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预定论”的重点则是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后的夺权与掌握政权镀上了一层圣光。加尔文的“预定论”与路德的“唯信称义”不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鼓励与依靠选民们自己去奋斗以实现其政治经济主张。

——摘编自于可《加尔文的“预定论”与资产阶级——兼与马丁路德“唯信称义”说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预定论”与路德“唯信称义”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尔文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共同时代背景。
2022-06-03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四)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

——摘编自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1)据材料,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
(2)结合所学,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
2021-12-1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2022-05-09更新 | 52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69至前262年之间,荀子游历了秦国。他对秦国的政治、社会状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厚望,称近于理想中的治世,但又说“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是因为缺‘儒”。又说“节威反文(节抑威强,复用文理),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坚固和凝聚)之难焉。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得之则凝,兼并无强。”

材料二   师从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的伊索克拉底,在公元前380年公开讲:“希腊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地带,由于土地不足,他们彼此谋害,互相袭击,有的死于口粮的缺乏,有的死于战争。”“在我们从同一源泉获得利益、和同一敌人进行战斗之前,希腊人不可能和睦相处。等我们摆脱了生活上的贫……那时候我们才能和睦相处,才能有真正的善意。为此,我们必须竭力使战争尽快从这里转入小亚细亚。”公元前346年他公开呼吁由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希腊。他说,已经不再对雅典和斯巴达抱有希望,唯有腓力王是能出征波斯而使大希腊团结的政治强人。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一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主张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索克拉底思想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和伊索克拉底政治主张的相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