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大多倾向将“五四运动”做狭义与广义两种区分,并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或者将两者替换使用,或者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词来代称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但是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

材料二   文艺复兴完全是个“洋名词”,胡适在1917年正式把这一名号安在“五四”头上。(编者注:这里的“五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就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数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以纪念“五四”为契机,毛泽东深刻地思考了自“五四”以来20年的革命发展道路,特别是总结了两次国内战争的经验,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充分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并把它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联系起来观察……“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并分析新派人士很快接受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运动(广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并简述你对“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理解。
(3)综上,你认为影响对历史事件解读的因素有哪些?
2019-06-05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6月)历史试题
2 . 【加试题】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文明的历史见证,世间每一个旅行者精神与理想的栖息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心一个不大的陡峭的山顶上。远古时代,卫城只是作为御敌的城堡。到了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为了纪念希腊反波斯侵略战争的胜利,适应雅典在希腊的霸主地位,伯里克利便大事修建卫城,把它建成一个宏伟壮丽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些大小的神庙,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高高耸立在卫城上。……这座著名的卫城建筑群,从远处眺望,宏伟壮观,从近处细看,精美别致,呈现出一幅细腻而美妙的画卷。

——摘自罗静兰《古代希腊建筑艺术》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末期,雅典的自由一如它的民主,同样地趋于极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保守思想,那般的外露锋芒,终不能见容于雅典,是可以理解的。到公元前4世纪,这种民主和自由,随着奴隶制的城邦一道,无可挽回地经历了衰落的命运。……直到18世纪。按雅典标准,后来建立的罗马共和国远称不上民主,但是人民在选择其统治者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我们有理由把它看作古典民主的一种变体。……到中世纪后期,民主列车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自治城市中隐约显现出来。

——摘自陈德正《苏格拉底》,苏瑞林《民主在欧洲的旅程——从雅典城邦到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及建造的时代背景
(2)苏格拉底是一位保守派,但又是一位“外露锋芒”的“改革家”,请指出苏格拉底作为“改革家”的基本主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意大利显现出来的“民主列车”指的是什么?
2018-12-0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十三历史试题
3 . 一部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自我解放的历史,其中思想解放又是人类自我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请阅读下表中先秦诸子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观点思想流派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材料一


(2)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前者相比,后者有何变化?

材料二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过他一定与天同寿。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3)依据材料二指出该文章的写作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意义,并分析中华民国未能如梁启超所信“与天同寿”的原因。

材料三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是怎样冲破思想观念藩篱的?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现阶段解放思想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权后建造的,可以同时容纳三万人从事宗教活动。万神殿的圆顶在外观上半露半掩,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塔亭,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天主教会把圆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据此可以说明
①大圆顶融古希腊与罗马建筑文化于一体
②宗教改革从内在心灵角度传播了人文主义
③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建彰显了独创精神、进取精神
④佛罗伦萨大教堂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和政治纪念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材料一: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

材料二:《民约论》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代表作。该书认为国家是人民协商的结果,人民有权掌握国家政权,法律是共同意志的表现,人民的主权是不能出卖、让渡和分割的;指出人民的意志是主权者,政府是共同意志的执行者,为了防止行政权以私人的意志篡夺人民的意志,人民必须定期召集大会进行监督。《民约论》一出版即遭禁止卢梭被迫逃往瑞士。但他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世界。一个多世纪后,《社会契约论》来到了近代中国,国人从卢梭著作中得到的最大启迪是,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如果罪恶政府限制人民的天赋自由,人民应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这样的政府,恢复其天赋自由。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约论》的核心思想,分析卢梭《民约论》的影响。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民族、民权、民生方面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事业?

2018-01-2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乐陵一中2018年高三期末模拟历史适应性训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为了纪念宗教改革开始100周年而印制的宣传画。传统上将马丁•路德把“95条论纲”钉在德国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视为宗教改革的开始路德出现在画面的左侧,他的鹅毛笔被夸大到戳掉了教皇头上的冠冕。与天主教不同,新教徒没有可依从的首脑,所以他们利用新兴的印刷术来进行宣传。这一宣传画

①反映了宗教改革打破对教会、教皇的迷信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③体现出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④是宗教改革对欧洲影响深远的证明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
7 .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B.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D.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8 . 下图是1964年为纪念英国某位历史人物诞辰4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该人物的作品
A.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设计了三权分立的社会制度
C.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D.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 加尔文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材料三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
——维克多·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2)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何关系?请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证明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伏尔泰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2014-09-1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福建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洛克学说包含了英国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要素,确实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辩护。他的学说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流,奠定了基于代议制政府、宪法和法治的政治改革的基础。(他的)《政府论两篇》的思想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一道为美国革命和温和阶段的法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彼得·赖尔、艾尔·威尔逊【美】《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二 法国《人权宣言》与美国《独立宣言》节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一八五四~一八五五年在再度移民的西部地区——堪萨斯——爆发了垦殖者与农民之间的武装斗争。一八五九年,武装斗争从堪萨斯蔓延到弗吉尼亚。农民约翰·布劳恩企图在这里发动奴隶起义。布劳恩建议在阿列该尼山脉建立根据地,并从这里扩展黑人的起义。在一个下雨的黑夜里,布劳恩占领了弗吉尼亚州与马里兰州交界的小城哈伯斯·斐里的政府兵工厂。布劳恩的全部队伍总共二十三人,其中包括他自己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婿。队伍中有五个黑人。布劳恩派遣了他的手下,到邻近农园解放奴隶,并捕捉了奴隶主来作为人质。布劳恩未能发动总起义。到第二天夜晚,首都(华盛顿)的军队开到了,布劳恩的队伍几乎全部覆没。受重伤的布劳恩被俘,坐担架去受审判,美国的“民主”法庭将他判处绞刑。“我,约翰·布劳恩,现在完全相信,只有鲜血才能洗清这个罪恶深重的国家的滔天罪过。”——英勇的布劳恩临刑前夜这样写道。其它地方的奴隶效仿了布劳恩的榜样,曾数次举行起义。关于这种起义,马克思曾写道:“据我看来,现时全世界最大的事件,其一是自从约翰·布劳恩死后开始的美洲的奴隶运动,其二是俄国的奴隶运动。”
——叶菲莫夫【苏】《近代世界史教程》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分析洛克写作《政府论两篇》的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二,《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倡导了哪些相同的精神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精神原则在18世纪晚期法、美制宪实践中是否完全得到贯彻?
(3)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马克思所言“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指哪一个重要文件?它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4)史论结合是叙述历史事件的常用手段。阅读材料三,作者意图通过叙述哪一历史事件来得出怎样的结论(观点)?19世纪60年代美国“奴隶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为配合各种废奴纪念,请你写一个口号或标语以揭示废奴主张的理论基础。
2011-02-18更新 | 3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