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评价某位诗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位诗人
A.赞颂人的伟大,解放人性于宗教束缚
B.揭露教会的贪腐,主张“因信称义”
C.歌颂人性的美好,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D.倡导“自然权利”,引发法国大革命
2021-05-21更新 | 15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柯桥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6~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莱布尼茨撰写《论尊孔民俗》,积极推进欧洲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汉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一种宣扬道德的宗教,乾隆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中国热”的出现
A.表明中外交流深入到思想领域
B.说明儒学是启蒙思想的渊源
C.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的需要
D.表明当时中国文化领先西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伏尔泰曾说:“牛顿的圆规衡量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他认为像牛顿这样“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人物……他认识宇宙而不是歪曲宇宙。’’这反映了伏尔泰
A.崇尚理性的时代精神B.意在批判神学蒙昧主义
C.强调科学的重要价值D.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素养
4 . 17世纪下半叶,英国作家菲尔默所持“君权神授论”在欧洲流行。针对该观点,同时代的某位思想家在1689年出版的代表作中提出:“在这个社会中,基于同意,每一成员都放弃了自己的自然权利,并把所有他可以通过向社会所建立的法律来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由社会处理。”他还认为,当人民与政府发生争执时,“人民应该是裁判者”。这位思想家的代表作是
A.《社会契约论》B.《政府论》C.《哲学通信》D.《论法的精神》
2021-04-02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浙江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一位启蒙思想家论证了人民的革命权,提出了“多数原则”,认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同意即可被视为全体人民的同意,政府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一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础。这位思想家
A.创立了自然神论B.系统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影响了英国等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
2021-01-09更新 | 3854次组卷 | 22卷引用:专题3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6 .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这一主张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B.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权威
C.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原则D.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7 .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提高了世俗封建主的地位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2019-05-06更新 | 3015次组卷 | 5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专制自由的观点截然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2021-04-01更新 | 340次组卷 | 74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素养竞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67次组卷 | 7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