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矣。

——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并指出“黄氏之说,不脱离儒家思想理路”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理解,并分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无法“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9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编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253
一、隋朝和唐朝…………253
二、宋朝的黄金时代…………259
三、元朝蒙古人的统治…………261
四、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263
五、中国文明在日本…………268
六、日本的封建制度…………270
七、日本的回缩与孤立…………271
第14章革命的西方文明…………275
一、西方的多元化…………275
二、地理背景…………278
三、技术的进步…………278
四、发展中的经济…………279
五、新的君主国的崛起…………283
六、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284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288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是观念的囚徒……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观念的革命。观念革命是对既定价值的一次全面再评判,它把人的精神从旧思想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只有技术革命而无观念革命,那么人类的苦难几乎就会自动地增加。历史上,观念革命总是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如果固守传统观念不变,限制、削减技术的发展,就等于在做削足适履的蠢事,只会令人类大吃苦头

——摘编自《爱双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等

结合材料及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探讨“观念革命”。(说明:要求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17-18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4 . 【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是一种思想,它最光辉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挖掘出被中世纪的黑暗掩盖了的人性。文艺复兴时期,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广为流行。作品是否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试金石。

——桑德拉·塞德尔《探寻欧洲文艺复兴文明》

材料二14,15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是行会工匠,他们在反对中世纪宗教教条的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创造性,正因如此,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以天才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为代表的一批匠师设计建造出了新式教堂建筑,其代表作品是佛罗伦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教堂建筑》

(1)材料一中体现的文艺复兴的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中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建造背景和艺术特点角度分析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如何体现上述思想的。

2017-04-1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17届高三选考科目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文明互动是一个双向的或多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文明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有相互冲突、相互协作。文明互动更多地强调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和了解,强调各种文明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结合材料,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围绕“文明互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6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后人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对联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幅非常典型的双关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材料二: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材料三: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四: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朱子高于孔子”的喻意是什么?朱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本质目的又有何相似之处。
(4)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材料一

人物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孔子仁者爱人
孟子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成为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一   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1)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及主要理由。
(4)你是否认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8 .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设计方案?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认识,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4)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9 .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一一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学”(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知识界关注“西学”的重点有何变化?如何理解“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2016-11-18更新 | 4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Haskell讲座的一场演说中,胡适毫不含糊地解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的涵意:《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按:即《新潮》的英文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常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讲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艺复兴与材料中“新运动”有何相似之处,并简要分析出现相似性的原因。
(2)“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但每场争论之后的结果都造成“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逐渐褪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2014-03-03更新 | 10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