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依据材料分析唐朝发展“海上航线”的背景。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所发生的的思想革命,或叫精神领域里的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种思想领域里的革命,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推动了社会革命……再是进一步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发明建筑在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2)结合材料和所学编写“欧洲近代思想革命”大事记。(要求:包括时间、事件名称及影响)

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

——摘编自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2018-02-0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8年春季普通高中高二会考历史试题

2 . 思想演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诸侯国纷纷被灭,旧贵族不得不四处寻求栖身之处,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们或显宦之家就得以把他们招揽在自己的身边,充作幕僚、谋士、助手、师傅或门客。这些人向统治者提出建议,并为各自的主张相互辩难。这一过程,也推进了辩论演讲术、兵法之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各位大师的教诲被记录下来,编辑成书,四处流传。这一发展促成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出现,因为文本的存在既易于在门生中把观点固定下来,又易于引起其他大师的辩驳。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材料中所描述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这些人不过是想好活好死,活着的时候是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忠实庇护者、教会母亲的孝子。死的时候也是以这种身份寿终正寝。文艺复兴不是有意识科学进取的时代,不过是对美和享乐的追求。可是,在对生存方式展示新兴趣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股严重的潜流,那就是对现存社会体制的不满,对权势冲天的教会压制人类理性发展的不满。

——摘编自房龙《宽容》

(2)依据材料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影响。

过年了,刚过新年,又过旧年;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跪拜;黄昏走在北京的街头,既有旧时代的更夫,又有新时代的巡警;制定宪法,一面规定信仰自由,一面规定“孔教为修身大本”;关于婚姻,一方面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方面却保留纳妾的习俗……

——李大钊《新的!旧的!》《新青年》4卷5号

(3)从思想变迁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清晰;史论结合)

2017-12-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会考模拟试题(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