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开明之士不追寻虚幻的乌托邦,而是试图用理性服务于公共利益。启蒙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都赞同这个目标,其中就有主张改革刑法体系的切萨雷;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史密斯;开创了心理学的拉美特利和埃迪耶纳;还有杰弗逊和富兰克林——他们为初生的美国撰写了新的宪法框架。这说明启蒙运动(     
A.丰富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B.构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蓝图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D.鼓舞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023-01-2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517年,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他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这一主张(     
A.否定教会存在的作用B.提倡宗教信仰的自由
C.彰显人文主义宗教观D.体现世俗权力的价值
2023-01-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他特别强调了一种“商业精神”,即简朴、节约、节制、勤劳、聪慧、安定、秩序和守法。商业精神使一切成为可计算的对象,商业还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商业精神”实质上反映了(     
A.重商主义的盛行B.资本主义的发展
C.理性主义的发扬D.思想解放的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明只是少数人所有、所治和所享。一般所谓的世俗人,只知耕作和挖掘,拉车或挑着担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已是筋疲力尽,没有余力去思考。这说明文艺复兴(     

A.脱离当时时代需要B.对教会势力软弱妥协
C.过分推崇人文主义D.对下层民众影响有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B.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6 . 法国历史学家加拉布隆曾对1200个18世纪巴黎家庭的藏书进行了分析,发现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著作却很罕见,直到1770——1780年代仍是如此。作者意在说明(     
A.启蒙思想传播范围有限B.巴黎人民文化生活丰富
C.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大革命D.社会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经济水平
7 . 图1、图2所示为两幅不同时期的圣母画像。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A.人文主义光辉的闪耀B.人们开始关注人的本身
C.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D.独立的民族教会的建立
8 . 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塑多以英雄、运动员为塑造对象,艺术家们乐于“还原”他们非常健美的体魄,这一时期对男性阳刚之美的推崇,甚至导致了女神题材的边缘化。这表明古典时期的希腊
A.雕塑艺术崇尚人神同性B.民主氛围孕育艺术精品
C.城邦体育活动受到重视D.艺术创作凸显人本情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时期的世界史记载的地理范围大体包括以希腊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多瑙河流域、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致就是当时的希腊已知世界的历史。古代罗马的世界史则以罗马为中心,涉及地中海周边。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因此,中古欧洲的所谓世界历史,实际上是起自上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世界历史。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道义》,不仅突破了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了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出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从纵向来说,伏尔泰废洪水创世之说,他认为史学应当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从横向来说,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他嘲讽西方的传统史学,说“历史号称世界史”,而实际是“在我们西方造作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古代世界史与伏尔泰所著世界史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世界史思想出现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卷书中,我经常流露出我所考察的事物对我思想的影响……每个读者也都可以从本书得出自己的判断,并匡正我的判断;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别人思考的。”这是伏尔泰(16941778)在《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中文译为《风俗论》)开端所阐述的观点。这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著作,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仅在17561768年这短短的十多年中就再版过16次。此外,他的《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以军政大事为纲,不仅写了法皇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还包括该时代内政、司法、商业、治安、科学、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他在该书中指出,史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叙述值得注意的各个时代……这些均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代表作,其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三十余卷中大多内容衔接紧密,主题明确,可以独立分为一类。而这一体例既充分利用了札记的灵活多变,又体现了典制体史书的专门严谨。对于此书编纂的宗旨,顾炎武多次自言著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庞卓恒等《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和顾炎武作为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2-04-02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A)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