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号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摘编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

——摘编自唐娜·戴利、约翰·汤米迪《伦敦文学地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汤显祖戏剧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戏剧的共同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摘编自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 “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铟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摘编自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
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历史必修三及《国学人物——黄宗羲》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说,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都是直接地受了英国影响的。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影响。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斗争与迫害正炽的时候,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在19世纪已覆盖了欧罗巴和北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大西洋的文化(或文明或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包含着“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相对于“大西洋”,“太平洋”则不存在这样的“体系”。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因素,并以中国为例分析“太平洋”不存在
这样的“体系”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有志于重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成圣的修养工夫。朱熹表述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仁”、“智”的术语。用“智”来表述“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传统,而“仁”作为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这样说过:“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刘克兵、、朱汉民《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
材料二 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於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提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思想道德必真必实”,主张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道德思想,用新的道德思想重塑国民的道德心灵,以此根本改造社会,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摘编自彭平一、钟翡庭《论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并指出朱熹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就道德和知识的关系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提出的新道德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道德观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道德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16-12-12更新 | 4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5 . 不同的思想认识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时代要求,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反对用德礼刑政把“千变万化活泼之理,而执之以为一定不可易之物”,要求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他反对礼教的虚伪,还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曾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也曾出现这一格言。另一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非常景仰中国文化,他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
——摘自《谈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材料三 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一一 撷其实、咀其华,融会而贯通焉,则虽欲歌舞之,乌从而歌舞之?……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
——191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思想产生的经济及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为什么要掀起“中国文化热”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所提出的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简要分析促使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历史背景。
2013-12-23更新 | 6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