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个人的生活范围、职务工作都是至高无上的主所交付和安排的……如果基督徒在某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卓有成效,道德高尚,并参加和服从教会,他就具备了“蒙召”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否则,便是弃民。……加尔文因此极力提倡诚实、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反对欺诈和投机。正如弗罗姆所说: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加尔文宗教改革看西方现代性起源》

材料二   1525年,(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他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在其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工商的传统看法。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

——摘编自《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

材料三   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而当工业文明的曙光到来的时候,商人阶层非常悲哀地无法建立独立的、新的商业伦理,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相关历史背景,评述加尔文经济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阳明对经济伦理的改造与加尔文有何共同之处,分析其未能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以下材料: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凤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12-12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