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宣扬忠孝观念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阿尔伯蒂、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编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权力制衡”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材料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自然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形成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造就了中西方风格迥异的自然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就开始探讨“何为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自然观。……在西方,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中国的自然观由“一”而生,将“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的自然观由“二”而生,“自然界”和“人”的关系是一个对立不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性使得西方更多的追求“人”的主动性,使自然界逐渐沦为了人的奴隶。

——摘编自贾文龙、张卓艳《中西方自然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愿景探析》

材料二   西方的科技革命,恰恰是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理性地解析着自然,科学地总结着世界的部分规则,并试图创造新的运行体系。这样的革命是极度震撼并且极具扩张性的,正如西方自然观试图精确地探索自然的每一个细微的部分一样,这样的革命必然会试图侵入每一个固有的民族文化中,这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方式。科技革命更是大大促进了西方对“虚”的割舍和对“实”的肯定,因为科技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无数真实的行动和不断实践的检验之上,西方认为脱离操作实践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因而,科技革命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

——摘编自李玢《“科技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自然观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早期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内涵,并分析各自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近代西方科技革命使“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持有怎样的自然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对五四运动(注:这里指广义上使用的“五四运动”,所涉及的时期大致是1917年到1921年。)的各种阐释和评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他们(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以大众活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它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反对对它们贬抑的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他们)把欧洲文艺复兴看作是在中世纪旧秩序桎梏中挣扎的新生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一场运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适应了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因而在欧洲得以复活。而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经济也从中世纪状况发展到资本主义状况,并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上的要求。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二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Y-A.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试从思想背景和内容两方面比较中国和西方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此处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30年至930年,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中,一大批翻译家、学者在吸收波斯、中国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长期收集和保存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其中包括哲学著作、天文学著作、医学著作、音乐著作等。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有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公元1000年后,欧洲的学者们将这些阿拉伯文的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著述译成拉丁文,传播到欧洲各国。“百年翻译运动”取得的思想文化成就对欧洲进入崭新的近代文明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滕文生《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通过大量材料   具体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柱蒸汽机、焦炭冶铁技术以及纺织机械等同中国宋朝及之前所创造积累的工业技术成就的渊源关系。他认为英国人并不是天资特别聪慧的发明家,他们的能力更多体现在他们能够吸收、改造中国早期的技术思想和发明。他还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早期发明,就不可能有英国的改进。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贡献,英国很可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游离于同样落后的欧洲大陆的边缘。

——摘编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对欧洲文明进程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功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立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的理性主义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伯爵就曾表示:“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欧美启蒙思想家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认为他们提倡的原则也适用子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宗教上的蒙昧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发展并说明原因。
8 . 【东西方思想比较】

材料一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摘编自(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21世纪将是人类的新轴心时代。在这个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各种文化将由其吸收他种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决定其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会大大地发展起来。……新的轴心时代的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世纪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可以预见,21世纪的思想文化也许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世纪。

——据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轴心时代与轴心时代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9 . 【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   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构成了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西方现代文化转化的重要标志。但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两场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却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文艺复兴提倡一种感性的快乐,宗教改革则弘扬一种虔诚的信仰,这两场运动的推动者们对于理性都不感兴趣。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是从17世纪开始茁壮成长的,1718世纪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才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两个世纪,而启蒙运动则构成了这两个世纪的重要标志。正是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才得以产生。

——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西方思想解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近代西方所产生的影响。
2021-05-08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北地区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一旦人们知道经验观察可以发现规律,并能做出正确的预测时,他们眼里的世界就不再是受外部力量任意支配、变化无迹可寻的现象;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务之中。

希腊哲学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伊奥尼亚派,其哲学主张具有较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该派代表人物为米利都的泰勒斯,他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摘编自赵敦华《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像智者那样为了钱……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但是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到的。正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柏拉图出身于雅典望族,雅典在与邻邦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时,他还是一个青年。他把失败败归咎于民主制……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必需是哲学家,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

——摘编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哲学起源的客观条件,并指出其与自然科学派哲学起源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主要哲学主张,并指出影响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