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教合祀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早期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者主要是僧人,这些僧人在修持佛法的同时也熟习儒、道经典,他们认为儒、道与佛在具体教法方面虽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都与佛法相通、有利于普渡众生,故可共同尊崇。早期佛教固有的“一佛二弟子”造像传统为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提供了图像学基础,并逐渐形成“以佛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的圣象位次模式。三教合祀庙宇具体名称包括“三教道场”、“三教院”等佛教类名称。唐代统治者在尊奉儒家正统的同时,将佛道视为辅翼教化的有力手段,对于儒释道三教都予以认可、扶持。到了宋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三教一致”、“三教同归”的思想氛围。三教合祀也充分契合了普通民众对提高祈愿“灵验性”的关切及“多多益善”的淳朴观念,因此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摘编自王群韬《三教合祀庙宇考源——“佛教中国化”的信仰实践视角》

材料二   1536年,宗教改革后的瑞士将宗教的管辖权收回本国管理,日内瓦完全成为加尔文实现其宗教理想的试验场。在政教合一的共和体制下,加尔文对市政厅的谕旨得到了完全的执行,其中也就包括于1541年颁布的、对瑞士钟表业产生最为直接影响的《教会法令》和《限制奢侈法》,它们极大地打击了首饰业。随着教徒与日俱增,新教教堂在各地雨后春笋般建立,仅在法国的加尔文教派就有着约2150所教堂、约100万名教徒。尽管它们不需要奢华的礼器,但这些教堂仍需要大量的钟表来报时。16世纪中期,日内瓦成了新教徒的避难堡垒,吸引了全欧洲新教徒的资金。这些钱除了用于宗教改革外,也促进了钟表业的发展。加尔文赋予新教伦理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社会时间观念增强,制表匠对制表工作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仰,这种执着的工匠精神给瑞士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三教合祀庙宇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在瑞士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文化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认识。
2023-09-02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年——178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和作家。平民出身的他先后在朗格勒和巴黎的耶稣会学校读书。他从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没有接受舅父的神甫职务。1746年出版的《哲学思想录》被法院查禁,后来又因反对宗教的言论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切杰出的代表人物。

《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从1751年开始,至1772年完成,历时二十年。期间曾两度遭到当局勒令中辍,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被迫流亡国外,狄德罗坚持工作,直到该书完成。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狄德罗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做出贡献的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兼顾“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发现”时期。那时的学者对什么都感兴趣。如维吉尔在1499年写成《论发现》一书,对万事万物都要问个“首次发现”的问题,甚至“神God)”这个词最初是如何使用的也要弄个清楚。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样引人注目。如图所示是萨通的《六翼:文艺复兴科学家》目录:

第一翼文艺复兴的框架:探索与教育
第二翼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翼物理、化学与技术
第四翼民族史
第五翼解剖与医学
第六翼达●芬奇:艺术与科学

——摘编自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围绕材料信息提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生产与科技的发展,古希腊有识之士愈来愈认识到人本身的力量,认识到是人而不是神在主宰世界。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人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把人看作是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这无疑是对人的尊重。苏格拉底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结合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加上了道德标准,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人文主义。

——整理自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

材料二 如果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放在一起,那么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就经历了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近400年的发展。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对天主教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们对宗教的迷信。然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为西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在理论上扫清了障碍。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启蒙运动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认识。
2022-05-21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自测题(五)
6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它们因现实的需要而生,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将近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有罪,案件经执政官初审立案后,最终交给一个由500人构成的大法庭审判。……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须经过两轮。第一轮,原告指控,被告申辩,完毕后马上投票;如果认定被告有罪,则进入第二轮,由原告方和被告方各自提出一个处罚方式,可以附带相应理由,然后再由审判团进行投票。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于苏格拉底而言,(审判)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和表演;于雅典民主而言,(审判)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

——摘编自诺洪果《苏格拉底的审判及死亡》

材料二   它(第三共和国宪法)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宪法)保证了制度运转65年,妥协的宪法还有它另外一面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资产阶级各集团的妥协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对付红色革命,他们必须妥协。其次,……使人们有了对宪法做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无需彻底变更……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三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从人大代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人民论坛”栏目系列评论(2022.3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法庭成为雅典民主“黄金时代”表征的主要理由。从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角度,说明“审判”是苏格拉底生命中最辉煌的“绽放”;从对古代雅典文明影响角度,说明此次审判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近代法国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文献。阅读材料二,概括这部宪法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促成“妥协的宪法”的主要集团,分析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根本原因。
(3)阅读材料三,对比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征,一句话概括现代中国民主的突出特征。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综括材料一、二、三,探讨人类民主发展进程的主要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18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98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是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受到重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进化论在当时中国风行的现象。
2022-04-30更新 | 466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胡炳章、吕学芳《文化的视界》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政治思想成为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