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几个时期权力中枢体系的主要变化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对突破专制主义的“锁链”有哪些革命性的设想及主要作用?
2013-03-18更新 | 8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请回答:
(1)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2)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出现翻译活动高潮的原因。
2013-01-08更新 | 4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后来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传诵,鼓舞着种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牛顿科学成就的思想价值。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将保持这种不断的进步?
(3)启蒙运动的目标与文艺复兴相比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民主政治角度说明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
2013-01-08更新 | 9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古希腊雕塑艺术以服务于宗教为主要目的,为神庙作建筑装饰,制作安置于庙宇中用于祭拜的雕像。它通常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被保存下来。……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艺术家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但在诸神雕塑上有怎样的突出特点?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什么?概括材料三的核心思想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4)结合孟德斯鸠生活时代欧洲社会的主要变化,从经济、思想两方面说明启蒙思想家们能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一摘自马克尧《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诗人但丁(1265~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摘自马克尧《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这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举世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这些观点产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材料四的主要思想,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2012-03-22更新 | 4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文科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滕国、薛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译自《孟子》
材料二: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环球时报》2005年09月12日 第二十版( [美]安东尼·曼罗 王悦 编译)
材料三:“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的“仁政”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临近死期还要学唱新歌包含了他怎样的信念?
(3)孟子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和希腊的学术研究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什么?
(4)归纳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2012-03-22更新 | 5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文科历史试卷
7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 )分别举出与材料4和材料5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各两位思想家。
(3)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
(4)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2-03-08更新 | 5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山东临清三中高二第一学期学分认定测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二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
共同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
继续弘扬”这句话?
2012-03-07更新 | 1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2月练习历史试卷
9 . 战略机遇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崛起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近代前夜的中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言:“从未有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面临的世界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材料二     100年前的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虽然这场并不彻底的革命迟到了数百年,
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但事与愿违,中国再一次与机遇失之交臂,可谓“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材料三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失败、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经济时代兴起,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新的战略机遇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世界风暴”在思想领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指出此核心内容产生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人“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的原因及后果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1949年中国失去的“发展机遇”和“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4)目前我国该如何应对“可以大有作为的新的战略机遇期”
2012-03-06更新 | 5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政治的民主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每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的代价,从专制集权到民主共和制,使近代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但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             
——马奇《民主共和——曲折的进步之路》
材料二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以后,将向何处去?……我们看到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包括:专制强权、战争掠夺、奴役殖民、经济贸易、科技发明和法治民主制度等,这些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崛起。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崛起方式。但是,经济崛起后的大国并不是都能站住脚。……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支撑一个社会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只有民主才能使强盛的国家不再趴下,这一点是历史的启示和教训。
——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主张?谈谈对“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君主立宪制在当时英国确立的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如何回答“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以后,将向何处去”?
2012-02-16更新 | 7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元月双周练习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