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5 道试题
1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向国人介绍文艺复兴时用了“古学复兴”一词。较多着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笛卡尔等人及其学问在西方知识史上的成就,他试图通过比较中西学术,用西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传统学术,达到古今中西融通,保存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吸收西学、缓进图存的目的。

——编自崔春雪博士论文《欧洲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材料二   胡适认为欧洲15-16世纪的历史,一般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但这一译法“不足以尽之,不如直译原意也”。照胡适的理解,Renaissance是欧洲各地区改变了中世纪用拉丁文写作的传统,开始用本民族语言创作文学,以语言再生或文学再生的措施,造就民族国家再生的时代。从欧洲反观中国,胡适把拉丁文与文言并列,而把意大利语、法语等现代国家语言和中国民众口语相提并论。

——摘自葛兆光《一个历史事件的旅行》

材料三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欧洲步入近代社会以后,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胡适对文艺复兴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理学”和近代欧洲“理性”的不同含义;并阐述“理性”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2021-09-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受到了基督教会统治的压抑;14世纪以后,人文主义被唤醒,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正是从理论上一步步证实了封建神学的虚伪与不合理性,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做好理论准备……启蒙思想家的优良品质不是单纯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而是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设计了一整套高效可行的理论探索和制度设计。……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思想条件。
(2)据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文艺复兴相比有何发展与创新?伏尔泰与卢梭提出的哪些主张使路易十六产生了“毁了法国”的感慨?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对欧洲历史有何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崛起的一代启蒙思想大师,也接受孔子思想熏陶,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将其发展到最高度、阐发到最强度,为法国启蒙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和重农学派代表魁奈,都表现出对孔子学说及其价值的虔诚与敬服,伏尔泰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就是中国儒家理想中的德君。狄德罗借助中国文化的材料,利用作为百科全书主编的特殊地位,开展对法国现实的无情批判。魁奈认为《论语》满载原理及德行之言,胜过于希腊七贤之语。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研究孔子,进而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入1789年的《人权宣言》。

——摘编自陈奉林《孔子在欧洲》

材料二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清人“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睡狮”惊醒。社会从渐进式的演变,骤然发生了急剧性的变迁,这种脱离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带入了西方式发展的轨道。随之,文化思想领域“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孔子儒学遭遇空前的危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诸贤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吴虞等知识分子,称孔子为中国历史的祸根,并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热潮,孔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一时间尊严扫地,甚至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孔子长期的圣人尊号也被许多人改为“孔氏、孔老二、盗丘”等。

——摘编自傅丽丽《陈独秀孔子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待中国传统儒学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儒学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价值分别作出评价。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中和思想,后来《中庸》中又明确提出了中和的概念。所谓中和,是指人和事物之间处在合乎中道原则的共处状态,这种状态表征的是人的情感发挥的恰到好处。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所追求的是公正,他认为公正是中道的根本,是所有人都认为的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就应当公正地分配善与恶,既要反对特权主义,又要反对平均主义,试图达到是社会各阶层享有一份美好生活权利的中正状态。综上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一致的观点,但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导致其伦理思想在社会实践上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都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以促进我国的伦理思想建设。

——李蔚《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

材料二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追求的“中庸”,说明两者的共通之处,并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康德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他思想的进步性。
2021-08-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学习贵在得法。回答下列问题。

治史重在描述过去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成因,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谓是对史学真谛的精辟概括。王国维发展了司马迁的说法,更明确地提出“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

——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

事实上,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由于知识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是由于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工业制度是由于近代科学而产生,近代科学是由于伽利略,伽利略是由于哥白尼,哥白尼是由于文艺复兴……

——[英] 罗素 《论历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2)上述材料采用了哪种历史研究方法?运用所学说明“哥白尼是由于文艺复兴”这一观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阻碍德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由于教会的经济实力和特权禁锢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在要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强烈要求改革教会。

——以上材料出自《基督教史》

材料二   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路德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从改革家身上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2021-08-0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言论
普罗泰格拉至于神,我既不能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马丁路德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罪。每个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摘编自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扦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和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2021-06-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69至前262年之间,荀子游历了秦国。他对秦国的政治、社会状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厚望,称近于理想中的治世,但又说“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是因为缺‘儒”。又说“节威反文(节抑威强,复用文理),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坚固和凝聚)之难焉。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得之则凝,兼并无强。”

材料二   师从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的伊索克拉底,在公元前380年公开讲:“希腊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地带,由于土地不足,他们彼此谋害,互相袭击,有的死于口粮的缺乏,有的死于战争。”“在我们从同一源泉获得利益、和同一敌人进行战斗之前,希腊人不可能和睦相处。等我们摆脱了生活上的贫……那时候我们才能和睦相处,才能有真正的善意。为此,我们必须竭力使战争尽快从这里转入小亚细亚。”公元前346年他公开呼吁由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希腊。他说,已经不再对雅典和斯巴达抱有希望,唯有腓力王是能出征波斯而使大希腊团结的政治强人。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一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主张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索克拉底思想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和伊索克拉底政治主张的相同点。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时间地区作者书籍记载的内容、地理范围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古希腊的历史。地理上除希腊之外还记载了地中海周边欧、亚、非世界。
公元前21世纪汉朝司马迁《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三十多年的历史。地理上东起朝鲜,西至巴克特里亚,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6世纪初威尼斯萨贝利科《九章集》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8世纪法国伏尔泰《风教通义》撰述了欧亚非美国族国家的历史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综合分析上表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说出其中的两条并予以解析。
2021-05-13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