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摘编自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 “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铟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摘编自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国]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以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精神信仰的变化。
17-18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3 .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三天主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摘编自中学学科网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2017-10-13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四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
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
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
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
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
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
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
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
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
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
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
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
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
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
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9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编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253
一、隋朝和唐朝…………253
二、宋朝的黄金时代…………259
三、元朝蒙古人的统治…………261
四、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263
五、中国文明在日本…………268
六、日本的封建制度…………270
七、日本的回缩与孤立…………271
第14章革命的西方文明…………275
一、西方的多元化…………275
二、地理背景…………278
三、技术的进步…………278
四、发展中的经济…………279
五、新的君主国的崛起…………283
六、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284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288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7 . 思想和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代,随着对中世纪文献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已改变把中世纪看作是“黑暗的世纪”、“无所作为的世纪”的观点……在西欧,从10世纪晚期开始,先是教会学校注重传授和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起,然后是对古代科学著作的兴趣所带来的翻译,再次是大学的兴起和围绕自然科学所展开的争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摘编自王荣江《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有人说“中世纪是一个在黑暗中孕育着希望的时代”。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对教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近代科学发展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