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下图是《元义墓志》的局部,出土于洛阳。元义为北魏道武帝玄孙,墓志载其“学综坟籍,儒士攸宗”,但对其恶行则避而不谈。墓顶上的彩绘天象图,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时代较早、幅度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下列对元义墓葬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墓志相较于正史的评价更加客观②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佐证
③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交融④中国的书法艺术自此进入自觉阶段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涉及了一些机床生产工具,其中,加工玉器的琢玉车最具代表性。从配图来看,它是一种磨床,其工作原理是靠足踏板带动皮条连着的圆盘运动。……考古文物上的车削痕迹间接证明中国古代存在着比琢玉车更为复杂的机床,但很难想象诸如《天工开物》之类集大成的文献不予收录。同时,明清之际官营作坊对技术的垄断使得一些复杂工艺难以流传。

——摘编自陆敬严、华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

材料二代表欧洲17世纪机床工艺水平的心轴车床由一个或多个复杂的短螺杆控制,这些螺杆能在工件上来回移动几英寸,而固定刀具支架可以配合引导螺杆精准地旋切小工件。……16—17世纪的欧洲,各种有关机械设计草图都能呈现并流传,一些书籍甚至记录了古希腊机械制造的细节。……18、19世纪之交,欧洲的机床技师之间曾经广泛存在着雇员——雇主关系,其成员彼此之间互相传授行业秘密,经验因之不断积累,创造性思想亦由此得到激发。例如,英国机床行业的发明家群体俨形成了一个行业师徒性质的“布拉默世系”。

——摘编自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西方机床工艺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部分学者认为,“16—18世纪中西方机床工艺的差异导致彼此‘分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3 . 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后人应不断挖掘、批判继承、弘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学的商族后裔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发现、研究甲骨文的意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侯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原因与不足。

材料三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合称“三孔”。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刘等共5000余通;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得孔庙、孔林、孔府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它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气候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3)“三孔”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材料,说明其历史研究的价值。

材料四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于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自《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5)综合以上探究,简要说明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019-12-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8-19高一下·江苏·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下图文物出土于殷墟,从19世纪末在殷墟小屯首次发现开始至今,已发现约15万片以上。通过该文物,我们可以研究
A.书法艺术在自觉阶段的表现
B.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C.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的缘由
D.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2019-04-18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选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如图文物出土于殷墟,从19世纪末在殷墟小屯村首次发现开始至今,已发现约15万片以上。通过该文物,我们可以研究

A.书法艺术在宋朝的表现
B.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C.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的缘由
D.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2019-06-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平行班)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7 .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字

以上考古文物说明,商代(        )
A.迷信鬼神思想非常严重B.甲骨主要用于书写文字
C.经济生活日益丰富多彩D.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
2020-04-2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文物出土于殷墟,对其上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A.其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反映了个性化的创造
C.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是士人表达意境的形式
9 . 1975年,我国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其中“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该考古成果最能说明
A.小篆属于最早的成熟汉字B.秦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
C.小篆和隶书曾在秦代并用D.隶书因书写简便日益推广
2021-11-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字   

以上考古文物说明,商代(     
A.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
B.甲骨是最佳文字书写材料
C.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D.迷信鬼神的思想非常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