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6月,维新派向光绪帝提出开制度局前,便开始筹划在内廷开懋勤殿。懋勤殿设在紫禁城内,清代皇帝有过开懋勤殿议政的先例。康梁认为,制度局是外来名字,目标太大,易遭阻遏”,要进到皇帝身边参与议政,开懋勤殿更实际可行。在上奏中,他们提出“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的政治专家,共议政治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在另一奏折中重申,在懋勤殿,“悬百国之图,备中外之籍,分列百政,各设专科,派以纠集东西,斟酌古今,编纂政法,以备施行”。但因慈禧的反对未能实行。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设计的懋勤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派主张设立懋勤殿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炽(1855-1900年),江西瑞金人。曾赴江浙沿海及香港、澳门考察,写成《庸书》,盛赞西方的议院制度“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可否从违,付诸公论”,是西方国家“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他建议照此实行,“投匦公举”,成立下议院,同时,改造中国传统的“阁部会议”,成立上议院,作为议事、咨询机构,“事之行否,仍由在上者主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该书由翁同龢进呈光绪帝。

——摘编自杨天石《改良思潮的兴起》

材料二   康有为将少数人的著书立说推进成一个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社会政治理想、宗教学说和哲学观点,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翻方书籍、废除八股文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蔡尚思《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炽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得以形成的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政治主张与陈炽的不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40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附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溺于西法者……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稣,是自扰也。……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然则如之何?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同文馆、招商局……电线铁路之设,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譬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覆压,岂可得哉!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拯救,……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当时对待西法存在哪些偏见?作者认为应怎样对待西法?
(2)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梁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
(3)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未能真正实现,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1-11-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1855年学成回国)与洪仁玕商谈富强大计时,提出七点计划:(1)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良好的军队;(2)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识军官;(3)建立海军学校;(4)建立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5)设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6)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为主课;(7)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不是生活在中外交往第一线的人,也没有参加政治的实践经验,但他的思想具有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现实与理想的张力,是富于文化内涵和信念关怀的体系性改革思想…… 1895年4月15日,在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前两天,康有为令梁启超鼓动广东省举人上折请拒和议,各省举子相继跟进,台湾举人莫不哀之。大规模的上述活动甚至得到某些政府官员的鼓励和支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容闵向西方学习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及其客观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能够成功组织“公车上书”的原因和影响。
6 . 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变迁的深刻总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代,当时在整个中原文化里,比较多的是忠、信、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成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到墨子那里又突出了“义”,孟子发展了“义”和“仁”,形成仁义。孟子还把仁、义、礼、智四者发展成为“四德”。经过汉代统治者推崇,传统价值观里又加了“信”,于是仁、义、礼、智、信等被称为“五常”,成为两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至深的基本价值观。在儒家推崇的“四书五经”里还有一些道德篇目,比如说孝悌、中和、诚敬,他们跟“五常”一起构成了儒家完整的价值体系,共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生活。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扩展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边疆民族地区也逐渐奉行不悖。

材料二   近代梁启超曾著《新民说》,强调提倡公德,说我们中国人以前讲的都是私德,所以近代人要特别提倡公德。梁启超讲的公德的核心就是爱国、利民。1912年,民国政府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立国之本,前四字见于孟子,后四字见于管子。如忠孝,孙中山讲究忠孝,他认为这个时代不能忠君,但可以忠于民、忠于事,为了事业的成功,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便是忠。后来孙中山提出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演进趋势,并说明传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价值观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份文献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存在多种说法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所有成员都没有提到过这篇“宣言”,而北京早期组织的张国森在回忆中明确提到“一大”前曾经草拟《中国共产党成立宣言》。俄罗斯档案馆里发现的张国焘1929年在英斯科中山大学讲党课时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情况的两次讲课稿,提到了由个北京组织制定的《党纲》,其内容与“宣言”高度一致。

李大钊的文章与“宣言”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极多,如李大钊很早就认识到“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宣言”即秉持这种观点。又如李大钊在“五四”前后始终倡导要有崇高的“理想”,“宣言”热情赞颂了“共产主义”的理想,陈独秀在此前则没有这样的认识,对“理想”抱有贬义,认为多是空谈。

李达写的《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和施复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几个问题》,都提到陈独秀和他们酝酿起草党纲、党章的问题。1920117日出版的《共产党》杂志第1号,引用当时毛泽东致蔡和森的信,说此文献“即仲甫(李大钊)所为”。对照李、施的回忆和《共产党》杂志的内容,与《宣言》基本一致。而杨奎松著《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中写道:“11月维经斯基代为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文献是如何被发现的》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关于《中国共产党宣言》作者归属的主要观点。
(2)关于《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作者究竟是谁存在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1-06-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严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认为当今中国所患者为愚、贫、弱三者,故当务之急乃“愈此愚、疗此贫、起此弱”。“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他敏锐地意识到国民体质不单纯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更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关于德育,严复认为德育的目的是教育国民去奴性,讲民主。“欲进吾民之德,于以同力合志,联一气而御外仇,则非有道焉使各私中国不可也”。他批评八股科举具有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其破坏人才,国随贫弱”。同时,严复对张之洞等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也进行了批判。“中国所本无者,西学也,则西学为当务之急明矣。”严复批评了清末学部对教科书未能及时重视,而任凭坊局随意出售教科书的状况。他主张改国定制为审定制。

——摘编自王艳玲《论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理性色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教育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教育救国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