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1 道试题
1 . 口号或论断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下列口号或论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以钢为纲,全面跃进”②“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第二次绿色革命”
A.①④②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③④
2 . 1984年,春天仿佛始终徜徉于中华大地。这一年,邓小平首次南下深圳、珠海、厦门,对经济特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这一年,第一代农民工开始进城。这一年,第一支科学考察队登上南极大陆……关于1984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中英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D.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 . 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下列关于新中国“两弹一星”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之一D.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根本之条件。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

——摘编自《青年杂志》

材料二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1975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88年进一步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依据《邓小平文选》(第23卷)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的“民主”、“科学”的内涵。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陈独秀提倡民主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概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最后十年间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一项科技成就。
5 . 对于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史学界有着不相同的见解。范文澜认为自西周以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而郭沫若却认为始于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为此,中宣部科学处召开交换不同意见的座谈会,双方各摆出材料,但分歧越来越大。范老说:“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明确讲到,自周朝以来,中国便进入封建社会。”郭沫若反驳说:“是不是中央已经就这个问题做了决议?如果做了决议,那我就不再争下去,否则我还要坚持。”这一场学术争论说明
A.范文澜的观点是正确的,毛主席的经典著作里都借鉴了
B.郭沫若的观点符合教材的主张,是正确的
C.史学研究分歧可能始终存在,不可用行政手段压服
D.学术问题可以“百花齐放”,该争论成为“双百方针”出台的背景
6 . 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以下能体现“发展的春天”的是
A.1980年5月,中国向南海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B.中共中央强调经济建设要面向科学技术工作的战略方针
C.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D.199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 .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下列关于“双百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②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③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④催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感动中国》为一位科学家颁奖时的颁奖词。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他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使我国成为农业最发达国家
③他的成就为中国和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④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 . 我国学校教育源远流长,是灿烂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侯国君在看准了士阶层的社会政治效益之后,在自家的后院里也开始招贤纳士办学……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的教育机构,由于它是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始终保持了养士、用士的政治特色……官办但又始终保持了尊重士人、采取私学的教育管理形式、容纳百家、不加干预的传统。战国二百六十年,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这和稷下学宫是分不开的。

——摘自李冬君《中国私学小史》

材料二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阖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引自蔡元培1918年《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三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引自习近平2020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办学形式角度指出稷下学宫使“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并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北京创办的有利于增加“交换知识之机会”的三种报刊。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简述朱熹和毛泽东的教育观。
②受科举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学风气。以徽商为例,指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并列举两个能体现这一传统的徽派建筑名称。
2021-12-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时间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2021-11-19更新 | 2304次组卷 | 36卷引用:2021年浙江1月真题变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