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画报》创刊于1946年8月,以摄影图片的方式报道当时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画报。下列图像资料选取于《人民画报》:



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任选一类,自拟题目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3-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2001年,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04年,又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主要是因为他(     
A.引领了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B.解决了能源危机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精神
C.研制“两弹一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D.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达到世界一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77年冬天,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出现这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推行B.“希望工程”的启动
C.高考制度的恢复D.义务教育制的颁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9 月《人民音乐》于北京创刊,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该刊以“音乐评论”为主,其中包括理论研究,音乐知识、活动、报道等内容。解放初期,音乐界围绕民族传统的“土唱法”和欧美技法的“洋唱法”展开争论。1956 年,文艺界积极贯彻“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这一思想任务,就民族传统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结合及发展展开讨论,最终达成“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共识。除此之外,《人民音乐》频频发表文章,探讨“音乐与政治””生活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等关系,一些人认为生活经验在音乐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作曲家贺绿汀则指出体验生活“必须与具体业务相结合才能收效最大”。贺绿汀主张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一些人则主张“当前音乐创作中政治水平不高是极其严重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试论音乐“革命化”和“民族化”"“群众化”的关系》,指导了新的艺术风向。20 世纪80年代,以“主旋律”为代表的官方艺术,以大众、流行艺术为代表的民众艺术,以“学院派”为代表的“精英艺术”三足鼎立,音乐界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摘编自张雯雯《人民音乐>与 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我国音乐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文艺与时代”展开论述。(要求: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6 .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主要贡献是 (     
A.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B.运用高科技手段最早进行杂交水稻研究
C.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和农业科技的进步D.为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7 .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2023-01-21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多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留俄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期得到很大发展。189612月,总理衙门鉴于同文馆学生“临时传述,而洋人茫然不解者"提交了"奏派学生出洋片"一折,由同文馆向英、法、俄、德四国使馆各派学生四名,由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进行语言的进修。1902年,光绪发布上谕,号召“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于是,总理衙门、学部、邮传部选派学员赴俄学习铁路、法政、矿务和商业等专门学科。湖北总督端方认为选派留学生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首开地方派遣留俄学生之先河。1905年以后,留学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一条捷径,自费留俄人员的比例大为增加。

——摘编自张泽宇《晚清留俄教育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表述了希望派遣考察团或者留学生赴苏学习的愿望。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当年实际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学苏联学生375名。第一批留苏学生专业主要集中于卫生、水利、轻重燃料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等行业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日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次派遣留苏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侧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生,第二类是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钻研的研究生,随后增加了偏重于实际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实习生和赴苏进修的高校教师。

——摘编自周尚文、李鹏《新中国首批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留俄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留苏的特点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1—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因此,许多大学的文、史、法学院或系实行合并,组建了多科性工学院,或独立成专门的工学院。这一调整(     
A.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院系设置B.意在改变不合理的教育布局
C.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0 . 如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航天科技成果。据此可知(     
年份成果
1956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
1970中央政治局支持国防科委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中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1981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1992我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005“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2012“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2017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顺利发射
2020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成功采样月球土壤样本
A.中国航天科技发展领先世界B.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科技的创新
C.中国科技普及工作成效显著D.航天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