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 . 新中国成立67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重大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③培育成功杂交水稻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④③①②B.③④①②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某高二同学在进行一项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一张图片(如图),这张图片反应的历史事件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成果
B.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落实
C.是新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开端
D.表明高校招生实行“推荐”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改变主要得益于(  )
A.扫盲教育的开展B.《义务教育法》的制定
C.高考制度的恢复D.“希望工程”的启动
18-19高二·全国·假期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某期《感动中国》节目中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下列人物能获此殊荣的是(     
A.杨振宁B.袁隆平
C.钱学森D.李四光
6 . 国外新闻媒体认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中国第一颗导弹的试爆成功
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7 .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87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
A.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A.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B.恢复高考制度
C.恢复科举制度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2019-11-04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10 . 1953年8日,艾青在《文艺报》上发表的《谈中国画》一文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有许多人写信表示反对,然而来信却并未公开发表。时隔三年后,《文艺报》上突然出现了俞剑华等一组针对此文进行批判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正确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中国画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