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创作“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这首词的背景是中国(     
A.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C.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2 . 我国物理工程师罗健夫研制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做出重大贡献;光学科学家蒋筑英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光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两人均被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以下的劳模精神与两位科学家最相吻合的是(     
A.崇尚劳动B.敬业守信C.敢于创新D.艰苦奋斗
3 .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4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时期有关党的教育思想研究的关键词频次、中心度的统计节选。这反映出我国教育(     
A.开始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凸显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
C.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体现服务国家建设的追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任意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并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022-06-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当时的低收入国家,中国加速发展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不仅引进了苏联的基础技术,还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是因为(       
A.苏联的大力援助B.军事力量的提升
C.政府政策的引导D.良好的国际环境
2022-06-21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专项选择题(二)
7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①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②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
③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顺利推进     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由此可见,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       
A.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B.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C.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9 . 1949年,全国高校学生总数11.65万人,其中工科生3.03万人,占总学生数的25.9%。1951年,国家提出工科类高等院校调整方案。1952年后,全国高校学生总数19.11万人,其中工科生的数量6.67万人,位列各科学生数第一,占比34.8%。材料反映的事件
A.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与“双百方针”的实行有关
C.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D.导致高校文理科发展不平衡
2022-02-08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如图是1957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展示“一五计划”建设成就B.体现人民教育事业发展要求
C.表明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响应“三个面向”教育方针
2022-01-24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