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7年底,中国体育学术界掀起了体育学术话争,大家纷纷就武术等传统体育发展问题展开大讨论。当时体育学术界的两家专业期刊-《体(育文丛》和《新体育》还增辟专栏,发表我国体育学术界的不同言论,体育学术界进而呈现出空前的的繁荣。体育学术界的繁荣(     
A.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折射出当时体育学术界“浮夸风”盛行
C.说明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重心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践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下列关于新中国科技成就的论述正确的是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长期垄断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C.“神舟”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银河—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计算机
3 . 从1949年至1957年,归国的知识分子有30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出国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知识分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归国
A.扭转了新中国尖端科技落后的局面
B.为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C.得益于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
D.是对中央“向科学进军”口号的回应
4 . 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上海《文汇报》陆续刊出了一些生物学家和农学工作者反对或赞成消灭麻雀的文章。其中,薛德的《谈谈麻雀》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促成了一场关于麻雀问题的全民大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地位的提升B.国民经济建设面临着严重困难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D.社会主义科学繁荣方针的贯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6年4月至1957年,在文学创作领域一时色彩纷呈、花香四溢,特别是短篇小说创作,异峰突起。许多短篇小说家如王蒙、陆文夫、邓友梅等人的作品以大胆干预生活,触及时弊、突破了某些禁区,加强了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B.“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C.“八字方针”的落实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6 . 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的故事。有些人认为,小说把反对党的领导人的官僚主义做主题是错误的,王蒙因此遭到批判并被打为“右派”。对王蒙的批判反映了
A.“左”倾错误导致文学艺术政治化B.中国文艺界的混乱
C.“双百”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实施D.当时社会矛盾尖锐
7 . 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A.标志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B.适应了国家基本建设需要
C.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D.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8 .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首次发行了一套美术邮资信封,其美术图案大多选用当时画坛名家大师的作品。如徐悲鸿的《梅花喜鹊》为第5号,齐白石的《虾趣》为第11号,而青年画家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列为第1号,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枚美术邮资信封。这反映了(     
A.新中国扫盲教育任务基本完成B.现实主义风格胜过传统“写意”
C.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得到肯定D.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风貌
9 . 新中国成立后,起源于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成为反动腐朽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则是“电影演员”的中国称呼。到了1962年,政府则推选了新中国的“22大明星”,并对“百花奖”优秀电影演员进行了表彰,这一变化说明
A.文艺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B.国家开始重视人民娱乐生活
C.电影的发展服务于时代需求D.反动腐朽文化得到有效遏制
10 . 1967年6月,法国法新社以极醒目的篇幅报道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时说:中国的威望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得到大大提升,中国的核成就将鼓舞亚非人民进行反帝斗争。这说明
A.中国将和亚非拉共享氢弹技术B.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影响着世界格局
C.法国和新中国的意识形态趋同D.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得到中国支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