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1)【说一说】

材料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一个是1948年到1952年,美国为欧洲重建所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另一个便是1953年开始的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不过却有着不同的路径和结果。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进行说明。
(2)【谈一谈】

1977年6月,教育部在山西太原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对于招生制度要不要改革与怎么改的问题,会上还是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提出应按照1972年周恩来提出的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大学生的意见,恢复高考录取制度,允许选拔一些高中生直接升大学。会议没有接受这些意见,最后还是决定维持现行的招生办法,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小的修补,招收占总人数2%~5%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黄如军:《伟大的转折:1978年的中国》


请回答: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的认识
(3)【辩一辩】

材料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纪委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宣传教育室基础上组建了宣传部。中纪委宣传系统把多个部门整合起来,一起在反腐宣传工作上发力。中纪委的网站点击量一直非常高。根据中纪委网站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年网站点击量超过9.7亿次,最高一天超过600万次。据此,解放军报评论认为:“反腐似乎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

——据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改编


请回答: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反腐似乎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2022-11-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2 . 学校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___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____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____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7)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____、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11-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开启了以“新”换“旧”的课程改革之旅。1953年至1957年以“师法”苏联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二次课改顺势而来。……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破除了前一时期课改存在的诸多困境。随后,教育部通过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确定中小学基本学制(十年制),使用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等举措。1981年至1984年,我国拉开了第六次课改的大幕,教育部先后颁发六年制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修订草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了课程教材发展规划课程教材多样化和三级管理政策,确定了教材审定制,而所有行动举措也推动了第七次课改的登场。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第八次课改的浪潮。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课改事业依旧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不断变革和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罗生全《70年课改的变迁、收获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课程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2-07-01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8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理论自信-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信息表

192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界教材编写会议。在讨论中医药学校教材编写的同时,审定通过五年全日制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课时安排等
学校教育是民国时期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也有部分名医是靠师徒相传成才的。学校的部分教员白天教学,晚上教授拜入门下的学生
中医界人士意识到西医的一些优势,积极探索用西医的长处来改革中医
1931年,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共开设医经、内经等17门中医课程,西医课程有3门,分别是生理、解剖和传染病
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开办中医针灸研究社,设实习课,为学生安排临床实践的地方,课程时长五个月

——摘编自许霞《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医科学化"的政策。1950年初,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到1953年,全国达到27所中医进修学校,学员3760人。1965年,全国中医学院(高等院校)已达22所,编写、审定、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1982年,卫生部召开会议,强调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的理论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高等中医教育要充分按照中医药学的特点办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等中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本科和双学士学位。1997年,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

——摘编自李青凌《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中医人才培养方面获得的发展。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5 . 意义:学校教育在____、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11-0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32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6 . 成就
(1)工业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_______、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1971年,恢复在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第26届联大
③1972年,______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022-10-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在谈论人类社会进步时,始终离不开“科技”二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场科技发展史。

材料一   


图一   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示意图(A:西方B:中国)


图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注:图一选自李约瑟《世界科学的演进》,图二选自金观涛等《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三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国社会内力与外力双重作用的一种历史自觉。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尽管道路曲折艰难,但毕竟科学开始在中国植根,并产生连锁反应,其影响深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实效,学习西方技术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自发变为自觉……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摘编自王斌、周育平《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四   在怀特海看来,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根源于科学思想的突破,进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然而在中国……中国首先接触到西方近代器物层面的科学成就,比如世界地图、望远镜等;进而发展到对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的探讨,试图改革社会制度,然而变革制度的尝试从维新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而得以确立;制度探索屡遭挫折的同时,思想家与科学家们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文化的层面奠定适合近代科学传播即科学本土化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谢清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

材料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指出图一中A线反超B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2022-09-2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9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1941年,红军卫生学校第十四期即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学员毕业。下图为当期学员申玉英的毕业证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学员毕业于民国二十九年B.题词倡导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C.该校为中国第一所西医院校D.它直接反映正面战场的抗战
9 . 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曾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次学习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改革试验。这次改革对以往传统语文教学那种注入式、逐句讲解的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这次改革反映了新中国(     
A.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B.国家发展战略有序推进
C.发展道路照搬苏联模式D.传统文化阻碍社会进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7年底,中国体育学术界掀起了体育学术话争,大家纷纷就武术等传统体育发展问题展开大讨论。当时体育学术界的两家专业期刊-《体(育文丛》和《新体育》还增辟专栏,发表我国体育学术界的不同言论,体育学术界进而呈现出空前的的繁荣。体育学术界的繁荣(     
A.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折射出当时体育学术界“浮夸风”盛行
C.说明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重心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践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