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但孔子没有对道德人伦的原则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的概括。后世的儒学家对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2021-03-15更新 | 741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源D.抗衡佛道
2021-02-17更新 | 358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4-2015年河北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上期第三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袖宽几乎垂于地面,这是典型的汉式衣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佛教居于正统地位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他一生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因.理学的创造性建构而成为儒学“道统”的旗帜和“礼教”圣人。据此推知.他是
A. 董仲舒B. 朱熹
C.周敦颐D. 张载
7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一位大学者的诗日:“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理”。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心即理也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