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到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其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这一变化
A.导致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B.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C.表明昔日的等级制度逐渐动摇D.迎合了各国招揽人才的需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A.实现“哲学的突破”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
2021-10-08更新 | 1019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盐城 、淮安、 宿迁等地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六经”不仅是儒家经典,也是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士子们从古代经典理论中各取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说明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既根植传统又融合创新B.诸子百家都是由儒家衍生而来
C.传统典籍数量有限制约思想发展D.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4 .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2021-09-09更新 | 1301次组卷 | 4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政治人物辅佐的主张或举措诸侯国
子产郑国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魏国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楚国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
商鞅秦国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A.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B.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战国时期,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机会。如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他们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齐国国君推行礼乐仁政B.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C.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D.儒学适应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2021-01-24更新 | 2209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先秦诸子中,儒家主张“仁”以血缘为基础,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仁”要“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使彼此利益兼而为一。儒墨关于“仁”的主张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目的是重构社会价值
C.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D.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9 . 下表所示为老子、墨子和孟子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言论出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道德经》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兼爱中》
“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A.无为而治思想B.社会和谐思想
C.民贵君轻思想D.兼爱非攻思想
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10 . 据史书记载,西周后期,周夷王在盟会上,“烹齐哀公于鼎”;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与郑国兵戎相见,被郑国军队射中肩部。这反映出
A.地方郡国势力膨胀B.诸侯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周天子的地位在日益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