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诸子思想无不体现了“变”与“求变”。孟子将孔子的“仁”变为“仁政”,庄子提出“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也”,韩非则更明确地提出“不法常可”。这一现象,表明
A.诸子思想日益趋同B.学术争鸣走向衰落
C.主流意识逐渐形成D.社会秩序亟需调整
2020-03-19更新 | 21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届百校联盟高三复习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国 II 卷) (2月网上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其“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是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B.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
C.贵族没落,“士”阶层活跃
D.“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3 .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