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焚书坑儒的批判和黄老之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黄老学者反对“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认为理想的政治应“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确立法度并保持它的稳定性,通过制度使得君主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建构“使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的理想社会形态。据此可知,黄老之学(     
A.具有道法结合特色B.抛弃无为而治思想
C.崇尚外儒内法观点D.官僚制度走向成熟
2 .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实行“焚书”。后又因儒生议论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发怒实行“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行(     
A.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B.确立了法家治国思想
C.造成了秦朝的直接灭亡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3 . 关于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A.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相同B.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相同
C.两者手段、方法不同,本质不同D.两者手段、方法相同,本质不同
4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学派都留下了大量典籍。然而,到了汉初,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只能将老儒背诵的经典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以学习。经典遗失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乱B.年代久远C.儒学衰落D.焚书坑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5 . 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7 . 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
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
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
2022-04-10更新 | 515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渭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下列西汉措施中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       
A.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B.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 . 汉初,刘邦把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让曹参出任齐相。曹参以"黄老术"治齐,结果"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的做法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沿袭了秦朝的统治政策
C.树立了黄老之学的独尊地位D.强化了中央对齐地控制
2022-01-19更新 | 391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家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破坏社会关系的同时,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这一认识的出发点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发展经济C.倡导无为而治D.维护社会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