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焚书坑儒的批判和黄老之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汉初,儒生陆贾曾提醒高祖刘邦:“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他主张“行仁义,法先王”,以儒术治国。其所进献的《新语》十二篇深得皇帝称许。这表明汉初(     
A.秦朝治国理念被摒弃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无为而治思想受推崇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 . 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2023-02-11更新 | 614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实行“焚书”。后又因儒生议论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发怒实行“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行(     
A.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B.确立了法家治国思想
C.造成了秦朝的直接灭亡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4 . “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下列西汉措施中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       
A.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B.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武帝时的内外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承秦制,承中有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这里的“承”,既包含了“继承”,又有“变化”。

——摘自张书林《怎样理解“汉承秦制”?》

材料二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于秦制的“继承”与“变化”。(各举两例史实)
(2)材料二中的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汉初哪一政策?说明理由。
2022-01-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6 . 汉初,刘邦把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让曹参出任齐相。曹参以"黄老术"治齐,结果"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的做法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沿袭了秦朝的统治政策
C.树立了黄老之学的独尊地位D.强化了中央对齐地控制
2022-01-19更新 | 391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文帝时期,贾谊上书皇帝,“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材料表明了
A.黄老之学强化了汉初的封建统治B.儒家思想已确立为主流思想
C.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统治思想D.统治者推动思想文化大一统
2022-01-05更新 | 33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由此可见当时
A.先秦典籍来路不明B.重视文化重建工作
C.四书五经受到重视D.黄老之学不合时宜
9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最高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变化本质上(     
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B.服务于国家的统治需要
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政策
10 .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