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A.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2 . 从汉至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儒家思想演变的趋势是(     
A.逐渐关注民生B.服务专制皇权C.重视科技发展D.紧随世界潮流
3 . 汉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当时的儒家思想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阳尊阴卑”的阴阳家思想,也出现了儒家的道德准则不断制度化、法律化的趋势。以上观点说明了当时
A.道家“无为”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西汉初期变更秦代治国理念
C.西汉时期学术思想的多元化D.儒学在汉代“霸王道杂之”
2021-02-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2020-09-05更新 | 510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2019-05-07更新 | 457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西汉一代的思想界,仍然延续着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虽说汉武之时学术思想“统于一尊”,但所形成的“新儒家”乃是种“杂家的面貌”,即杂糅儒、道、法、阴阳五行诸说的“大杂烩”形态。“大杂烩”本质上体现了
A.汉代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和创新
D.汉代儒学背离先秦儒学思想
2019-11-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元帝即位,天下大水……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元帝的做法
A.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B.受到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影响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间断性
D.体现了中央决策民主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2016-12-12更新 | 23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4届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10 .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