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万民生来具有贪利之性,如果不以教化加以节制,就会泛滥成灾,教化兴起而奸邪完全消失,教化废除而奸邪并出。他认为,人比其他动物高贵的地方就在于有君臣、父子、长幼、朋友等方面的礼节,因而应该用儒家提倡的礼义之道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认为,重用贤才引导人民,就可“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他指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因而应“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同时要“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摘编自廖其发《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硕果甚丰,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每一个公民都不能属于他自己,而是国家的一份子:人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来管理,使受教育者一方面获得德性,另一方面成为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制定法律措施,教导公民遵中统一的学制。教育内容的核心便是体、德、智、美的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依据人的自然成长特性,主张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0-7岁,以发展儿童身体为主:第二阶段7-14岁,进入学校教育,以情感和道德教育为主:第三阶段14-21岁、是学被教育的高饭阶段,主要进行智力教育。

——摘编自宋慧娟《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分别阐述董仲舒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4986次组卷 | 28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