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A.以德治民B.尊崇儒术C.天人感应D.人性本善
2 . 董仲舒认为,帝王作为天子,所作所为皆应顺应天时。故庆、赏、罚、刑应与春、夏、秋、冬相应。若非如此则是与天命相悖,招致灾祸。该论调
A.使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B.进一步强化了儒学正统地位
C.完成了儒学信仰理论的重建D.意在以天命来约束君主行为
3 . 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C.希望君主实行“仁政”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冲破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封闭意识和自大心理,强化了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驱动力,对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过程中,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仅限于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参与等弊端也比较明显。因此,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容得失的历史过程,遵循着其内在发展逻辑。实践证明,近代中国文化的最终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孙守敏《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进程加以简要评析。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5 . 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发生重大变化.共表现就是以营日圣王批评现实,转交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儒学
A.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学传统价值备受质疑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兰芝是建安年间庐江府吏焦仲卿的妻子。她受过较高的教养,出嫁到婆家,每天从鸡鸣开始织布,夜夜不得休息,只用三天就织出了五匹布。而婆婆却百般挑剔,认为不懂礼节,举止随便,并要焦仲卿休了她。焦仲卿了解了情况后,长跪乞求说,若是休了她,我决不再娶。焦母听后大怒。焦仲卿请兰芝暂时回娘家暂住,等他公事办完,再去接她回来。

刘兰芝把仲卿比作磐石,把自己比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回家不多日,便有媒人来为县令第三郎、府吏第五子说亲,兰芝都一一拒绝。兰芝哥哥听说后,对其说:有郎君不嫁,你还想去哪里?兰芝仰着头回答道:你说得不错。在家事夫婿,中途回兄门,由你安排吧,我哪能自己决定。夜深人静了,她下了最后的决心,提起衣裙,脱去丝鞋,投水自尽。焦仲卿知道后,也在树下自缢而死。

——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兰芝投水自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兰芝投水自尽的行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读如图作为史料,图片可以印证汉代

汉画像石“讲经图”
A.讲经成为民众消遣的方式B.统治者对儒学的高度重视
C.儒学成为社会的唯一思想D.大学成为讲经的主要场所
8 . 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一人”,以后成为制度。在基层乡官则设立“孝悌”管道德教化。汉武帝这一举措主要基于
A.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B.儒家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C.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D.要治理国家首要的是行“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