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常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官吏选拔和统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元朝对吐蕃和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4 . 董仲舒认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度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据此,董仲舒出张(     
A.思想自由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独尊儒术
2022-11-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五经”的流传
2022-10-10更新 | 190次组卷 | 19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以下材料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按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理就是人心;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②克己复礼为仁。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③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④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
2022-07-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与班固对表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无关的是(     
上上
(圣人)

(上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夏桀、商纣施行暴政
C.人物的政治等级与经济地位D.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朝(   
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B.儒家容纳了道家
C.察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D.治国思想的变化
2022-07-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

事迹

刘陵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6-09更新 | 9952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