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晚清政府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外国法律制度为蓝本,起草制定了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直到1906年,清政府在内忧为患的重压下,为了配合立宪改革,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原则,改革官制。1910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191127日,清政府颁行《法院编制法》,这是清末制定并公布生效的各级审判机关组织法,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审判诉讼制度。还通过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多部近代法典,清末司法体制转型过程中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影响深远。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由“破”到“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民政府在司法改革中肃清了司法队伍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惩治贪污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采取了教惩结合、严打慎刑、宽严相济、详查区分的原则。1952年,掀起的司法改革运动实现了对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的有力批判,实现了司法领域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性质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刘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司法改革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司法改革的原因。
2 .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含义是根本途经。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道。有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   董仲舒以为:“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孝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摘编自《汉书》


(1)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朱熹以为:“阴阳非遗也,一阴又一阳,循环不已,乃道也。只说一阴一阳,便见得阴阳往来循环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也。

在朱熹看来“太极”、“理”和“道”是相同、相近、相似的范畴。

——摘编自《中国思想通史》


(2)依据材料及所学,说明朱熹心中的“道”的含义。据此说明理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

材料三   顾炎武以为:“余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夫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准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摘编自《亭林文集》


(3)顾炎武的“圣人之道”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其思想意义。
2020-08-10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专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2019-07-09更新 | 485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五华县皇华中学2014年下期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4 .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2018-09-30更新 | 764次组卷 | 17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过历代儒学家的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利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救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材料四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立不命运》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