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吕氏春秋》中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度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之间的鲜明对比。

材料二   “听群众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伊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土地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因素有哪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4次组卷 | 66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
3 .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代替齐国成为学术中心。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吸收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如何治理天下为核心,以“法天地”思想为根本,揆天(揣度天道)、验地、审人,为秦帝国提供了一整套治国方略。据此推知,《吕氏春秋》的编纂
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以“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为基础
③适应了统一趋势加强的需要④使三教合流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1-03-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前期的士人吸收了战国至秦以来先辈们的经验,采用现实主义态度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但是在汉武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成为需要和趋势,士人们除了考虑现实社会建设里出现的矛盾,还需在理论上去解释“皇权至高无上”的合理性。董仲舒中和以往诸子百家对权力和自身主张关系的认识,系统地论述了皇权的合理性。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上升为官学,自此之后,其他学说逐步淡出了官学教育。

——摘编自臧知非《秦汉史》

材料二   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两宋之间在地方上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士人,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意识逐渐趋同,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优势地位,自觉以“治天下”为己任,以蒙学、家训开展“训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恢复并改革宗族制度,推动了宗族礼制的庶民化;倡导乡约制度,参与乡村治理。宋代士人借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会,进而形成以士人阶层为中心的“士人社会”。

——摘编自闫爱民《宋代士人群体如何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阶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厚葬文化在汉代盛极一时。已发掘的大中型汉墓,分布于东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区,西达四川、甘肃一带,北至陕西、山西、北京一带,南至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地区。这一现象反映出汉代
A.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B.僭越礼制的现象严重
C.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D.统治区域呈扩大趋势
2021-02-0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2月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6 .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汉武帝认可。据此可知,该时期
A.察举制度开始形成B.选官用人标准有所变化
C.黄老之术影响结束D.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形成
7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中说:“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对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号也。”其根本目的是
A.阐述人的情绪变化与四季更替的关系
B.说明人是天的产物且受天的支配
C.为“君权神授”学说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D.指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合理路径
2021-09-24更新 | 598次组卷 | 16卷引用:西南四省(川黔滇西藏)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2021-08-05更新 | 1161次组卷 | 68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变化
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B.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
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D.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
2021-03-22更新 | 36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该材料反映了(     
A.汉代儒学传承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汉代儒学摒弃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D.“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