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予赞《易》自(伏)羲、轩(辕)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   

——摘鳊自【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

材料二   汉代是在推翻秦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秦代是一个相当残暴混乱的朝代。汉代要想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混乱不堪的基础上实现王道是相当困难的。在董仲舒看来,汉代如果想得到好的治理,必须改制、更化。所谓改制、更化,就是改变秦制,实现汉制。他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遒,勿使并进一。他的上书《天人三策》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采用

——摘编自任蜜林《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的社会背景。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孔子相比,董仲舒对儒学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发展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19-06-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北大培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面是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A.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
B.法家学派思想的消亡
C.汉赋文学兴起的背景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17-10-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文科综合(文)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2017-02-17更新 | 275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摘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的“回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家思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举办太学,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又增《论语》为六经,再增《孝经》为七经。汉武帝又采纳当时宰相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弟子员,以通经多少任官为吏。汉武帝以后的诸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使中央太学成为仁义教化的中心。地方郡国也普遍设学,到汉平帝时正式建立地方学校系统,郡国一级称学,县、道、邑一级称校,各置经师一人:乡一级称庠,聚一级称序,各置《孝经>师一人。由于朝廷对经学教育的热衷,仅靠官学就难以满足众多求学者的受业要求,于是各级政府大力提倡私人办学。西汉后期,执教私学的经学大师已遍及各地。如韦贤“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

——摘编自傅娥《汉代学校的教化功能》

材料二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既有官办,也有私人设立。随着历史的推进,书院在宋代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建设书院。书院以教书育人、科举应试为目标:课程往往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历史典籍。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学校教育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书院课程设置不同于汉代学校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们就个人而言都未取得成功。……到底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这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

——[]艾伯华《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此时唯一已经发展到足以提供严格的知识训练的文化传统——作为基本课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君主施政的主张。其思想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3)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2020-10-0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10 . 山东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其突出的主张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主张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
2019-08-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