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19-06-08更新 | 14900次组卷 | 208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086次组卷 | 28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B.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C.儒法之争在汉代仍很严重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2021-06-06更新 | 1884次组卷 | 13卷引用:新疆昌吉州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表为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在当时
人物事件出处
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同时,可卫给“罢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奏。《汉书·武帝纪》
董仲舒以《对策》请黜刑名,崇儒术,兴太学。“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史记·儒林列传》
《资治通鉴》
卫绾免丞相职,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蛤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蛤俱好儒”,给请立明堂以朝诸侯。《汉书·武帝纪》
《汉书·武帝纪》

A.黄老之学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B.儒学以强劲的势头开展起来
C.“外儒内法”治国理念初步形成D.儒学的正统地位已开始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A.灾异现象频发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政权实现汉化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2021-03-15更新 | 584次组卷 | 16卷引用: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万民生来具有贪利之性,如果不以教化加以节制,就会泛滥成灾,教化兴起而奸邪完全消失,教化废除而奸邪并出。他认为,人比其他动物高贵的地方就在于有君臣、父子、长幼、朋友等方面的礼节,因而应该用儒家提倡的礼义之道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认为,重用贤才引导人民,就可“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他指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因而应“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同时要“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摘编自廖其发《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硕果甚丰,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每一个公民都不能属于他自己,而是国家的一份子:人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来管理,使受教育者一方面获得德性,另一方面成为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制定法律措施,教导公民遵中统一的学制。教育内容的核心便是体、德、智、美的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依据人的自然成长特性,主张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0-7岁,以发展儿童身体为主:第二阶段7-14岁,进入学校教育,以情感和道德教育为主:第三阶段14-21岁、是学被教育的高饭阶段,主要进行智力教育。

——摘编自宋慧娟《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分别阐述董仲舒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7 .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2019-06-03更新 | 858次组卷 | 62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2018-12-03更新 | 420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的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思想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
A.优先兴办教育
B.科举制度的僵化
C.背离传统礼制
D.儒家思想的限制
10 .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2016-07-22更新 | 449次组卷 | 4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