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材料二   《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原因。
(2)从政策和治国思想角度分析材料二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分析其影响。
2020-10-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此外还有墨家和阴阳家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上
(圣人)

(仁人)
中下
(智人)
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10-17更新 | 52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古代中国,教育为政治服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

——摘编自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材料三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四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兴盛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2020-10-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实行独尊儒术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察举选官D.推行重农抑商
2020-10-15更新 | 45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魏律》规定,“殴兄姊加至五岁刑,以明教化也。”《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些规定反映出
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
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现象的原因。
(3)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
2020-10-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2020-10-13更新 | 243次组卷 | 4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10 .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待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一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如图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材料四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遵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

材料五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作出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在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上有哪些重要的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对古代思想文化有何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大事件。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ニ十年”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2020-10-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