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60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酸窗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A.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B.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D.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2024-03-01更新 | 59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清林学校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儒学(     
A.开始确立起显学的地位B.成为国家的制度性规范
C.奠定了选拔考试的基础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2023-03-22更新 | 70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原来在西汉初年占优势的道家黄老思想,虽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让位于神学经学,但本身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民间传播,势力逐渐壮大,对东汉以后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执行得不彻底
B.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C.道家思想因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儒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在东汉开始发生了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五经”的流传
2022-10-10更新 | 190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南北校区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6 . 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如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思想派别及作品数量。该时期是(       

派别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数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儒学独尊地位的是(     
①颁布“推恩令”   ②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③实行盐铁官营   ④设立五经博士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2·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大戴礼记·本命》关于离婚原则有这样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七去三不去”的离婚原则
A.受社会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B.意在维护女子权益
C.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D.加剧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万民生来具有贪利之性,如果不以教化加以节制,就会泛滥成灾,教化兴起而奸邪完全消失,教化废除而奸邪并出。他认为,人比其他动物高贵的地方就在于有君臣、父子、长幼、朋友等方面的礼节,因而应该用儒家提倡的礼义之道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认为,重用贤才引导人民,就可“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他指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因而应“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同时要“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摘编自廖其发《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硕果甚丰,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每一个公民都不能属于他自己,而是国家的一份子:人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来管理,使受教育者一方面获得德性,另一方面成为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制定法律措施,教导公民遵中统一的学制。教育内容的核心便是体、德、智、美的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依据人的自然成长特性,主张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0-7岁,以发展儿童身体为主:第二阶段7-14岁,进入学校教育,以情感和道德教育为主:第三阶段14-21岁、是学被教育的高饭阶段,主要进行智力教育。

——摘编自宋慧娟《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分别阐述董仲舒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2-03-12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铜鼓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