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2022-12-16更新 | 234次组卷 | 30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宣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如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思想派别及作品数量。该时期是(       

派别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数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孔子重“人事”而轻“鬼事”,重“生”轻“死”,对鬼神和死持“避而不谈”的态度。孟子延承了孔子天命思想,他将天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它的本质属性,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本原,人的性善和仁义理智等都来自于天赋,由此延伸出的是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主张修身行法,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性。荀子继承孔子重道德、重人事、重天命的观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君子之道不等于天道,一者曰统一的关键是克服情欲从而“人定胜天”。

——摘编自赵旸《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材料二   汉初君臣从秦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社会秩序,经过几十年的恢复,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期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儒家学说代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这时的儒家学说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而是在吸收先秦儒、道、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官学,它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流派,而是摆脱了学派的藩篱,兼容并包各种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具有“杂家”的色彩。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的天命观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
4 . 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  )
班固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
司马贞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司马光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以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A.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B.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
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国家或地区只有中国。这“不断裂”是指作为同一个国家而言,其国民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不是中国的区域文化,也不同于特定时代、王朝及其他政体的文化,更不属于具体哪个族属文化。中华历史文化是多元的“一体”文化,这一文化的本质是国家文化。国家通过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保证了国家统一与国家历史文化延续。从“五帝时代”到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管理者,坚守着相同的国家文化理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这种基于国家认同的国家文化就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不因国家之内的人群、族群与时间不同而改变,故中华历史文化才能形成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五千年不断裂文明”话题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2021-03-23更新 | 249次组卷 | 4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时,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后来太学中的科目及人数逐渐增多,汉元帝时,博士弟子人数突破了千人;公元1世纪初,甚至达到了上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的复兴B.西汉人口的大幅增加
C.城市规划的发展D.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
·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
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B.儒学教育官方化
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11-17更新 | 307次组卷 | 96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中学、朱仙庄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