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东汉班固苦心经营西域30年,但他功成后却只求归葬故土,不带走一兵一卒;东汉末年,参与平定黄巾军的名将皇甫嵩完全可以拥兵自重,却仍“夙夜在公,心不忘忠”,回到长安,放下兵权。这些史实体现了
A.君主权势的威慑B.地方豪强的制衡C.中央集权的制约D.儒家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两汉时期,对人祖的崇拜和纪念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厚葬之风终汉一代都极为炽热,“生不极养,死乃重丧”成为风俗的流弊,如“京师贵戚…或至金缕玉匣,多埋珍宝”。这一现象反映出汉代
A.儒家思想影响增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僭越礼制现象严重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博士源于战国,其职能是教授弟子、参政议政等。汉初的博士来源于诸子百家,到汉武帝时仅置“五经七家博士”。这反映了当时
A.博士地位上升B.主流思想变化C.礼制观念淡化D.文化艺术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画孝子图突出庶民孝养之义,与当时官方表彰与史传所载的孝子孝行有同更有异。它们勾勒出东汉时期民间孝子图的传播轨迹,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孝道的本质,反映出汉代一般社会的孝子观,揭示出汉代孝道思想相对多元的特色。汉画孝子图反映了
A.封建纲常受到社会推崇B.“孝”成为选官标准
C.汉代绘画艺术臻于完美D.儒学正统地位引质疑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已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一定实力。这样,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造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而要使这个政权的统治强化,必须首先改变那种软弱无力的“无为而治”,代之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

——摘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请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摘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调整加以评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下述史实中可知,西汉初期地
儒生陆贾受命著《新语》,初步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得到了刘邦的赞赏
叔孙通从秦朝的一个儒生,几经选择后在刘邦麾下得到重用,为汉朝制定了朝仪,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

A.儒学已成为官方学说B.皇帝的喜好决定思想的变迁
C.治国注重传承与创新D.儒学价值已被统治者初步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实施的某些政治举措,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这些举措
A.废除了郡国并行下的封国体制B.推动汉代儒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C.促进了汉代思想多元化的发展D.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孔子的面貌随时代、阶级不同而变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孔子”与“朱熹的孔子”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文中的“这一时代”开始于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汉中期后,一遇到重大灾害,皇帝往往主动要求官员大胆批评自己的施政方针,官员则响应号召,上书揭露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这些批评一般集中在三个方面:皇帝生活作风问题、皇帝用人问题和内外政策问题。这种现象在当时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表明君权受到了严重制约
C.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D.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