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结合所学简述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西藏地区治理的主要举措,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
(3)指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事例。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陆为“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所做的努力。
2022-07-12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浙江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周的毁灭,封建体制的解体,演变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传统制度的崩溃,以及与其配合的伦理价值体系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震撼。……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出现了两座文化高峰,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常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摩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一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并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时期学术局面形成的地位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知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孔子创立儒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原因。
2021-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4 .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代文化名人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年,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已经夕阳西下。荀子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不仅荀子本人的学说横扫百家而又兼赅百家,反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学术发展趋势;荀子提出的“以圣王之制为法”、“学至于圣而止矣”的思想,也应该说直接地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驱先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发展文化学术的作用是两重性的。儒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从这方面说,汉武帝尊儒是以儒家的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有钳制学术思想的作用。

——摘编自金春峰《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魏良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在张野塘等人的大力协助下,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一方面吸收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色;另一方面采纳北曲的特点,从而造成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到了隆庆末年,昆腔从清唱形式走上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

——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焦点是孔教。陈独秀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之独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李大钊断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红旗谱》通过朱老忠这个农民英雄从自发反抗走上自觉革命道路的历程,生动地展示了大革命前后阶级斗争与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红日》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表讲述了解放战争中莱芜、孟良崮这两个战役。《红岩》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敌我斗争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一系列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三红”均成书于19571961年间。

——摘编自龚书铎《“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张冉冉《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


(1)根据材料一,从荀子学说的角度,指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夕阳西下”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尊儒”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魏良辅在造就“水磨调”过程中对北曲优点的吸纳之处,指出隆庆末年对昆曲“从清唱形式走上更为广阔的戏剧舞台”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反传统”的直接原因,并概述其理由,说明当时“反传统”存在的问题。②概括“三红”的特点,并分析“三红”成书的时代背景。
2021-05-2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以来的另外一大特征是氏族制度,所谓“氏族”,就是过去以血缘为单位凝结成的组织。随着与氏族制度相匹配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逐渐瓦解,郡县制度全面铺开,贵族被消灭,官僚制度得以发展。从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由过去贵族世世代代担任官职,获得封地,转为推荐和选拔有德、有才能的人,任用为国家的官僚。这是人才选拔角度的转变。

材料二   从汉代开始,这五部经典就被设为国家考试科目,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之后就是独尊儒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读这些书,阐释这些书,一直到近代。所以这些经典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想象。它们打造了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共性,所以礼乐文明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结果。

——以上材料均摘引自姜鹏李静《五万年中国简史》


(1)结合所学,从制度层面指出材料一中“人才选拔角度的转变”,并阐述“郡县制度全面铺开”的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五部经典”的名称,试评价汉代“独尊儒术”的措施。
2021-05-17更新 | 23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有国家就需要有国家治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治国的方略,让他们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之子;其恶足以贼 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

材料三: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分别是这两种方式的最有代表性的发源地。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是在走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质朴道德和风俗习惯之后形成了国家形态的,但两者的“走出”方式截然不同。希腊人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彻底告别氏族社会,开启了法治的传统;华夏民族则在农业环境下延续、升华了血缘伦理关系,奠定了道德立国的基础。由此,两者分别衍化出“法治”与“德治”的政治—文化传统。

——徐圻、金鑫 著《“法治”与“德治”的文化渊源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推进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其它治国方略。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伦理治国、独尊儒术, 的确成功地维护了专制王朝两千多年,但我们民族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试结合明清时期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相关史实,简述我们民族付出的代价。②古希腊文明是今天整个西方文化的摇篮,不管是科学、哲学、艺术,还是历史、政治、法律,都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除了宗教———基督教不是从希腊产生的)。试以奥林匹亚遗址为例证,从一个侧面管窥古希腊文明的“摇 篮”地位。
8 . 【加试题】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2020-11-11更新 | 299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3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康熙帝、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城)-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9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专制主义作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经济对稳定的需求高于发展。社会封闭,缺乏竞争的需求与压力,所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强调稳定。稳定是以和谐为前提的,中国文化中有天人和谐,君民和谐之道。与和谐的观念相关,注重均平也是追求稳定的体现。均平即在同一社会层次中不患贫而患不均,历代农民运动大多以均平来唤起民众

----摘编自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

材料二 皇权本位是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核心,为服务皇权需要,古代中国实行以精英决策为主体的人治模式。人治社会对治人的人即官员有较高的要求,汉武帝求贤若渴,“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据武树臣《法家法律文化通论》等整理

材料三 在传统中国,一直强调的是义务本位观,君仁是君对臣的义务,臣忠是臣对君的义务;父慈是父对子的义务,子孝是子对父的义务;兄良是兄对弟的义务,弟悌是弟对兄的义务;夫义是夫对妻的义务,妇听是妻对夫的义务。

----摘编自李志勇《市场经济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


(1)结合所学,按照材料一中对“稳定”的界定,简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明末农民战争中农民阶级的代表提出的相关思想,指出上述思想出现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符合上述标准的选官制度。
(3)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故宫太和殿,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结合故宫太和殿的建筑,说明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皇权本位”文化。②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誉为“北宋五子”,他们发展了儒家的“义务本位观”,请扼要说明,并写出他们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再用实证例举“义务本位观”在平遥古城建筑中的体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出身于贵族家庭,起初任鲁国的官职,孔子在这小国,基于与希腊人的冲动的类似的理由,为了发现并传授知识,也设立了一种学校。是中国的无法制和无秩序,使他深感悲哀,所以才如此……但因宫廷中的阴谋,损伤了他的声望,使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落空。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人类文明简史》

材料二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有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为吏有成绩,重得选举入充皇宫侍卫,再由侍卫分派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担任各职。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孔子为教主,为神明圣王,配天地、育万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子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创立学校的影响,并简述孔子在鲁国实行改革方案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太学的设立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关于孔子的形象,有两点认识可以提供选择讨论:①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分析康有为对孔子所持态度的原因:②新文化运动的人士提出“打到孔家店"的主张,分析孔子这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020-05-1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