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下面是对话的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来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了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当时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另一方面,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这些食客中,有各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相互话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大一统紧密相连,使“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儒家主张“任德”,这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的程度。儒家的许多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独尊的儒学把封建政权和族权、神权、夫权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束缚、奴役和压迫人民的沉重的精神枷锁。

——摘编自乔光中《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俗术”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在先秦以“子学”形式存在,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汉代儒学在继承孔子、孟子等人思想的同时,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儒生将孔子整理的典籍封为经典,即“五经”。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汉代儒家经学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术。《春秋》被用作审判罪犯的标准,《诗经》则被当作谏书以规劝执政者。孔子则被描述为天庭的圣人,为汉立法制宪,祭孔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思想发展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

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

材料三“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并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列举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所采取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形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子监是明王朝的最高学府。朱元璋亲自管辖南京国子监,强调教育学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国子监一般由翰林院大学士兼任讲习,每月有3名学士轮流教授《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大学士讲解,监生背诵和默写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一般不采用质疑性提问和开放式辩论,但倡导“求教式”的师生“对晤”。洪武三年(1370年),监生考试尚考《九章算术》中的珠算,但四年后被取缔,改考科举中的经学、时务策等,成绩合格者“赐同进士出身”,进入仕途。文艺复兴后,剑桥大学(1209年创办)突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来缚,为培养律师、会计师、股票交易师而增设许多新课程。1687年,剑桥毕业生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他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聘为母校200多位终身教授之一。1695年,英国议会、英国皇家学会拨专项基金在剑桥大学设立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物理、工程学、机械学等院系,对前沿学科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1702年制定《剑桥大学奖励优秀生律令》,对有独立研究报告或制作新型实验模型的毕业生进行奖励。迄止1756年,剑桥大学在社会赞助与政府特许状的支持下,拥有80多个独立学院、600多个科学社团,与牛津并列为英国近代科研的两大基石。

——摘编自于佳媚《明代国子监与英国剑桥》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国子监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后剑桥大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2019-07-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

——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材料二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购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梁启超国家观念的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18-12-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统治者自称“天子”,他从天那里接受统治人民的“天命”。告诉人们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所谓“现象授时”。同时这也是帝王的特权,对此帝王统治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改历就不仅是专业的天文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除了历法以外,占星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对应宇宙论中重要一环。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汉代的董仲舒把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牛顿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欧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天文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天文学对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
2019-05-16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广西北海市2018年春季学期高二下学期文科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