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创办“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培养人才,实行”察举制”,要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还利用“上书拜官”的方式,鼓励有才之人“毛遂自荐”。这表明,汉武帝
A.最早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B.对人才的选拔灵活多元
C.以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D.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2020-03-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武帝为了表彰儒学,立五经博士,规定中央官学博士弟子名额五十。汉武帝之后博士弟子名额逐渐增加,昭帝时增加到百人,元帝时达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到东汉顺帝时竟然增至三万人。这说明(     
A.民间积极向学之风盛行B.学术平等竞争局面结束
C.儒学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2020-03-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之……”董仲舒的这一主张可概括为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C.“为政以德”D.“天人合一”
2020-02-2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4 . 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B.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促使儒学地位进一步巩固D.纠正了西汉察举制的弊端
2020-02-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上面有“孔子”“叔梁纥”“子贡”“颜回”等文字及孔子的画像。据专家初步判断,此画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可以印证
A.孔子曾周游列国到过南昌B.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
C.西汉时人物绘画成为主流D.西汉书法开始进入到自觉阶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礼的变迁

时期概况
汉高祖时期“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叔孙通“大抵皆袭秦故”,以致被鲁之儒生斥为“不合古”,最终“未尽备而通终”
文景时期都有过重新制定礼仪制度的讨论,均未能付诸以行动
汉武帝时期即位之初就显示出对礼制的极大兴趣,但“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对礼制的强化,“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天人感应”的色彩强烈
汉宣帝时期儒家学者纷纷通过解经注礼的方式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礼的看法,从而开始了对礼学的再创造过程
自西汉元帝起事事以循古为善,从而掀起了西汉后期礼制的“复古”思潮

——摘编自李若晖《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2-20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总计收录书籍10254种,共172860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在纂修过程中,乾隆帝亲自制定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

《四库全书》各部书目举例
经(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春秋类四《春秋繁露》(董仲舒著)
史(收录史书)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类一《史记》
子(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类《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辩所向。”)
集(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别集类存目三《王阳明集》


从《四库全书》“书目举例”的书籍(或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其他书籍)中任选书,自拟论题,并阐述你选择该书的理由。(要求:写出书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0-02-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东汉儒生认为:“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列星为民也”“君臣之义生于金,父子之仁生于木,兄弟之序生于火”“人头圆法天,足方法地”。其学术思想
A.植根于上古时期的文化传统B.重申了先秦儒家的理想主义
C.开启了哲理思辨化的新儒学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统治需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官赵鞅和荀寅特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孔子激烈批判说:民众将只在意法律而不遵守贵贱秩序,弃礼而守法会导致社会动荡,引来亡国之祸。汉代,《春秋》成为判案的参考,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的效率。魏晋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新律强调上下尊卑,同罪不同罚。唐律经过修订,“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共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八议(对于皇族高官等的减刑规定)”成为法律主要内容,历代皇朝多为沿用。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西汉中期建立选举制度,以儒学教养为选举标准,并以儒家“礼制”标准建立各种制度。礼教的主要内涵是“五伦”与“三纲”及其名分观念。儒家又认为名分的秩序不能自然达成,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西晋时,官方第一次制定与公布礼典,唐玄宗时设立“大唐开元礼”。自宋至清代,统治者仍旧沿用各种礼仪规范。

宋以后,新儒学的信念认为道德人间的达成须藉由个人的修身,所谓“修齐治平”的过程,故教育须由基层乡党社会开始。对于庶民社会而言,生活的重心是家族,家族生活的两大轴心是亲子与夫妇,故孝顺与贞洁是家族伦理教育的重心。

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日益普及,儒者积极设计合理的宗族秩序。如范仲淹、苏轼倡导族谱的编写,其后庶民家族编写族谱成为传统。程颐与朱熹倡导庶民亦设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宗族设立祠堂也成为传统。司马光编写书仪与朱熹编定文公家礼,都是要为新兴起的宗族制定婚丧喜庆的生命礼仪。

宗族规范之上另有儒者主导的乡约之法,以作为社会秩序的公约,主要内容是修德修业与生活互助。明清时期,官方也体认到邻里、乡党的健全运作反而是地方行政的辅助,明太祖亲自颁布《圣谕六言》与《教民榜文》,顺治帝命令基层建立乡约组织,康熙规定乡人必须定期聚会,劝导道德。

——摘编自 台湾高中《选修历史(上)》(三民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铸刑鼎的作用,并概括汉朝以后的法律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家教化方式的变迁,并分析在宋代出现转折的社会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商鞅、韩非、李斯等都倡导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这种倡议在统一王朝实践中率先取得突出成效的是
A.孟子提出“仁政”思想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隋文帝开创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