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图书,号召献书,设抄书之官,并允许人们进行研读。《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以外诸子著作的数量如此之多,不能不说与汉武帝有很大的关系。充当田蚡副手的韩安国,便兼学韩非和杂家说。受到汉武帝净礼的汲黯,"学黄老之言"。给汉武帝出主意打击诸侯王的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他和赵人徐乐、齐人庄安,同为典型的杂家,同样上书言事,同时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叹为相见恨晚,而主父偃还赢得同时任何儒者都梦想不及的恩宠。

——摘编自牛秋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形成及时人、后人之批判》

材料二 罢黜百家只能说是罢黜黄老之学取得了成功,关于历史观念的认识过程,某种先验的历史观念代替历史实际的做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做法。说到底,汉武帝是政治家,而不是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最关心的并不是学术。

——摘编自朱维铮《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者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理解。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争议现象的认识。
2022-06-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陶希圣研究,“孔子”曾有六个阶段的变化:一变为自由地主阶级向残余贵族争取统治的民本政治学说与集团国家理论;再变为取得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之帝玉之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孔子遂由此成为神化的伟大人格;三变而拥抱道教佛教,孔子又变为真人、至人及菩萨;四变而道士化;五变而禅学化;六变而孔子之经世济民的探讨失败,所留存者,伟大的孔子,为地主阶级与士大夫集团之保护神。

——摘编自唐凯麟《现代视域中的儒家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孔子”阶段变化的一点或数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2022-03-1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在东汉明帝的帮助下,班固撰成了《汉书》,其中的《古今人表》更是其史学创举。以下为《汉书·古今人表》中部分人物及其对应品级。由此可知(     

品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人物


(部分)

尧、舜

周文王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A.人物评定以历史贡献为标准B.当时儒学地位受到一定冲击
C.人物评定以个人品德为准则D.当时儒家思想已是官方正统
2022-03-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三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为迎合汉武帝“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2021-12-0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总书记为何高度赞扬儒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代,凡郡国设立的学校称学,县邑道设立的称校,每一学或一校各置经师一人。凡乡立的学校称庠,凡聚立的称序,每一庠或一序,各置孝经师一人。这些学校的设立
A.推动了太学的建立B.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C.巩固了九品中正制D.完善了私学教育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时期,酷吏张汤判决大案时“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东汉时期,汝南太守何敞“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说明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日益牢固B.政府官员支配法律生活
C.外儒内法思想深入人心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

材料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
2021-10-1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劾以大不敬下狱,太学生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据此可知,当时
A.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B.太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天人感应”体系被破坏D.大批读书人被政治斗争所利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