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兰芝是建安年间庐江府吏焦仲卿的妻子。她受过较高的教养,出嫁到婆家,每天从鸡鸣开始织布,夜夜不得休息,只用三天就织出了五匹布。而婆婆却百般挑剔,认为不懂礼节,举止随便,并要焦仲卿休了她。焦仲卿了解了情况后,长跪乞求说,若是休了她,我决不再娶。焦母听后大怒。焦仲卿请兰芝暂时回娘家暂住,等他公事办完,再去接她回来。

刘兰芝把仲卿比作磐石,把自己比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回家不多日,便有媒人来为县令第三郎、府吏第五子说亲,兰芝都一一拒绝。兰芝哥哥听说后,对其说:有郎君不嫁,你还想去哪里?兰芝仰着头回答道:你说得不错。在家事夫婿,中途回兄门,由你安排吧,我哪能自己决定。夜深人静了,她下了最后的决心,提起衣裙,脱去丝鞋,投水自尽。焦仲卿知道后,也在树下自缢而死。

——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兰芝投水自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兰芝投水自尽的行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这种变化
A.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
2021-05-17更新 | 523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下表为知网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部分论文检索目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认识、理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整个古代中国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儒学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1-03-2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B.仁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2021-03-07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很多地方的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孔子的这种地位最早可能出现在
A.春秋时期B.秦朝时期C.西汉时期D.北宋时期
2021-03-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
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B.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
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
2021-01-27更新 | 18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提出有教无类B.孟子发展了儒学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四书五经的流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在中国存续了2000多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今天,人们在儒学对中国古往今来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的认为儒学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十大弊端:一是个人崇拜,二是任人惟亲,三是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四是官僚主义,五是论资排辈,六是明哲保身,七是重人治轻法治,八是轻视发展经济,九是否定人的物质利益原则,十是权利集中。有的认为儒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而能保持、延续并发扬光大与儒学思想结构的长处不无关系。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讨论并阐释。(要求:讨论可肯定、否定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阐述要运用史实,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