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92次组卷 | 66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9-01-30更新 | 3100次组卷 | 122卷引用: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C.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D.佛教为当时主要宗教
2018-11-15更新 | 647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8—2019学年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
2017-05-09更新 | 626次组卷 | 18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2016-11-27更新 | 746次组卷 | 4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新华区新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培优卷I历史试题
6 . 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2021-05-05更新 | 1664次组卷 | 14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几乎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同时,所输入的佛教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这次两种文化大交流,虽然也产生过许多纷争,引起过多次冲突,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它相当充分地体现出不同文化间交流融会的互补作用,中国文化确因吸取和消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而进入了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摘编自丁伟志《中西体用之间》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欧洲与中国间社会发展程度的拉大,文化交流也因之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倾斜的。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言,这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中欧文化交流,自此便无时无刻不环绕着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欧洲文化输入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中国在一国之内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事,而是成为全球性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 . 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
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D.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2018-05-04更新 | 823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0年秋季新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天津卷)
10 .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