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唐代以后,佛教开始大力宣扬孝道,还专门编写了讲孝的教义,如《父母重经》宣扬应报父母养育之恩;宋代著名禅僧契嵩作《孝经》十二章,宣扬戒就是孝,持戒就是为父母修福。这反映了
A.佛教与儒家争夺在中国的正统地位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C.古代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趋势D.儒学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2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代士人在回归儒家经典时弃汉唐主流而“自寻义理”,形成“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局面。苏轼公然说“武王非圣人”,王安石推崇孟子而非难荀子,司马光则反之。这表明宋代士人
A.融合佛道思想于儒学B.具有独立和创新精神
C.囿于政治派别之私见D.致力于探求万物本原
4 . 《全唐诗》中存有僧诗及与僧人交往的诗歌大约2700首,其中僧诗约2500首,游旅寺院的文人约200人,如唐代文人韩愈不喜佛教,甚至对其恶言相向,但韩愈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僧人文采和人格的钦慕。这反映出唐代
A.思想融合具有普世性B.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
C.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D.文人对佛教思想较为推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陈寅恪这段话认为宋儒
A.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儒学B.为创新佛学而重新阐释儒学
C.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D.出于爱国心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A.影响了宋代儒学的发展B.挽救了儒学的危机
C.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多元D.确立了孟子的亚圣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8 . 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2019-11-13更新 | 711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2018-05-04更新 | 823次组卷 | 39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A.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