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王守仁和马丁·路德作为同时代的两位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各自民族历史的关键时期,并对后世历史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   从政治上看,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诸侯革命。自中世纪末起,德意志的领主们就渴望成为“自己领土上的教宗”;通过维登堡所发生的宗教改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每位德意志王侯都成了“教宗”,借此他获得了拥有主权的基础。

——摘编自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西方通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守仁思想的核心,并结合所学指出陆王心学的积极之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直接推动德意志王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简述“维登堡所发生的宗教改革”的主张。
2 . 王阳明和马丁·路德是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巨匠,两者的学说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材料二:不应当将“悔改”一词理解为忏悔仪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补赎……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阳明心学的积极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3 . 有学者认为,疆域、正统性与德性构成了“大一统”的三个基本要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靠弘扬道统把“大一统”的“德性”因素发扬到极致,来弥补疆域控制能力的不足。无法拥有足够的疆域是宋明士大夫共同拥有的集体历史记忆,他们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材料二   明代北面的一大片土地都被蒙古残部所占据,东北是女真实际控制的地区,所以明代的疆域大体上是和蒙古人与女真的统治地区平分秋色的。明史专家顾诚先生曾提出明朝和北方的瓦剌、东北的满人构成了对峙的关系,基本上是以防御的态势来构架整个疆域格局。边疆地区依靠军事体制布防,沿长城一线基本上由卫所和都指挥使控制。而明朝在疆域控制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材料三   清朝皇帝同时拥有两种“正统性”,一方面继承内地的汉人文化传统,通过弘扬儒家道统礼仪的方式进行统治;同时皇帝又尊崇藏传佛教,在蒙古和西藏等藩部地区实施其宗教化的治理策略。清朝实现了“大一统”三要素的整合,即拥有广阔的疆域,对前朝正统性的合理继承并加以变通,创造性的建立起了“二元正统性”,以及对德性民心的占有和收束。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并概括“德性”因素影响下形成、并成为“信条”的社会氛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军事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指出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中北部疆界的分界依据,并概括明朝北方防御构架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列举康熙帝弘扬儒家的史实,以佐证对内地“德性民心的占有和收束”,并依据“广阔的疆域”提示,用一句话概括清朝在我国国家疆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②写出清朝主管“藩部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名称,并概述康熙帝时期对这一地区宗教化治理的措施。
2022-05-23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4 . 自古以来,我国众多有识之士往往怀揣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士大夫鉴前代士人之失,矫厉尚风节:“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他们讲求“内圣外王”,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强化了社会所需要的理性价值体系;他们在内心开掘个体生命的意义,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不懈地追求人格精神的自由。……他们与曾经活跃在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在生活经历与出身背景方面有巨大的差异,其政治态度、伦理主张、文化品格与思想倾向亦与以往的士大夫领袖们有明显的不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一些忧时救世、思想敏锐深沉的学者开始反思心学弊端,他们反对政治与学术上的专制,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这其中,顾炎武的言论最为激烈。他在《日知录》中说,宋明以来学者不学习六艺,不考证百王之典则,不了解当代之事务,整天倡导“明心见性”这样的空话,不为“修己治人”的实学,最终只能导致“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福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结果。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便是以有俾实用为目的的著作,该书详细记述了各地疆域、形胜、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情况。

——改编自许结《中国文化史(插图本)》

材料三   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1)阅读材料一,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为视角,指出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社会氛围。两宋士大夫“讲求‘内圣外王’,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请结合朱熹的相关学说加以扼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顾炎武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指出顾炎武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并简述19世纪40—60年代顾炎武这一思想在爱国士人中的发展和运用。
(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并高度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使全党认识达到一致并增强全党团结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在推动革命进程方面所起的作用。②回顾历史,写出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持者及通过的会议。以对毛泽东的评价和党的思想建设为视角,扼要阐述该《决议》的重要历史贡献。
2022-03-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七彩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3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文化在传承与碰撞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引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当决定守旧或革新的国是。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什么大权政治、天神、圣王,都应该抛弃……若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像那和科学相反的鬼神、灵魂、炼丹、符咒等,都是一派妖言胡说,万万不足相信的。

——摘编自《<独秀文存>选》

材料三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引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守仁“良知”学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他在理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对“决定国是”问题的主要观点。从社会道德角度阐述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重要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建国初期党在“文化事业”上的重要方针,并分析其提出背景。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政府在人才教育与培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②指出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中遵循的战略方针。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概括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气质”的深刻含义。
6 .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包容力以及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淳煕二年(1175年),昌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特邀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等到江西信州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史称“鹅湖之会”。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空疏,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朱、陆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辨而终未能“会归于一”,但这使整个理学思潮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展露出生命活力。

——根据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整理

材料二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等

材料三   明清年间,古代中国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仍在原有轨道上奔驰。胸怀天下,讲究浩然之气的精英文化传承着先王之道夯实着民族根基。品味多样,寄情理于形式的大众文化刻画着世间百态丰富着历史记忆。

附:《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

时间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
清代士大夫阶级专制迷信思想深奥
重新编演(1956年)后普通大众实事求是通俗

——根据余英时谈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遗产》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陆”各自对对方治学方法的攻讦指出“鹅湖之会”中双方学说的分歧,概述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写出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昆曲兴于苏湖,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苏湖一带民众社会生活的面貌,以此展现昆曲兴起发展的时代。
(3)材料三提供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视角,请选择其一进行阐释:①精英文化,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予以说明;②大众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昆曲能够焕发新生的原因。
2021-05-18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